每每有人去广西北海旅游,带回来的特产里一定有“珍珠”。
曾经年少无知的小编,也买过10块钱一串的珍珠送亲朋好友,
并且言之凿凿地告诉大家,这是北海珍珠。
直到后来,才知道北海确实盛产珍珠,但真正有名是“合浦珍珠”,又称南珠。
合浦出产的南珠一直都是帝王皇家的贡品,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而在现代,英国女王王冠上那颗拇指大的璀璨珍珠就是中国所产的正宗南珠。

图源:ihgx.cn

但这些晶莹透亮的珍珠却曾经在合浦县消失过?
《后汉书.孟尝传》中的“合浦珠还”典故阐述了这个事件经过。
东汉时期,合浦郡(在今广西)不生产粮食,却盛产珍珠,人们将合浦郡出产的珍珠称为“合浦珠”。这种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享誉天下。合浦郡当地的百姓都以采珠为生,并以此换取粮食。

广西北海市南浦县的海洋珍珠养殖业
图源:http://blog.sina.com.cn/
由于采珠的收益较高,合浦郡的官吏乘机巧立名目,剥削珠民。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些贪官污吏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教唆珠民捕捞珠蚌。结果合浦的珠蚌渐渐减少了,甚至种群开始迁移到邻近的交阯郡(在今越南)。这导致了以采珠为生的百姓收入大量减少,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许多人因此饿死。
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叫孟尝的人去当太守。他到任后,立刻找出了当地渔民没饭吃的原因。他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珠民的非法规定,禁止渔民滥捕乱采,以保护珠蚌的资源。结果不到一年,合浦郡内的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珠开始重新大放异彩。
典故原文:“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广西北海园博园内
图源:http://www.beihai365.com/t/

现今,“合浦珠还”也成了一句成语,比喻人去而复回,或物失而复得。

自古至今,人们在讲述“合浦珠还”的典故时,往往把焦点放在歌颂孟尝的勤政爱民和廉洁奉公上,而忽视了故事背后难能可贵的保护生态的举措和理念。CCTV《魅力故乡》栏目曾做过一期“珠还合浦”的节目,讲述广西合浦县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典故。遗憾的是,编导也只关注了两个方面:合浦南珠的珍贵和百姓怀念孟尝的“廉洁”。
 
不仅如此,“合浦珠还”在传承的过程中甚至被神话了:珍珠通灵性,所以做出了避小人而亲贤臣的有意识举动(民间甚至虚构了一位珍珠仙子)。

成语连环画
图源:http://book.kongfz.com/
 
明代学者欧阳保就曾质疑:“珠,物也,安知去还?即去还,何关于太守?民盖诵其廉而不得,特假珠以神奇之耳。”
确实,以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珠蚌是活动能力低下的软体动物,不可能上演一次“集体大逃亡”——恶意的开采导致了本地种群的急剧下降;“珠还”也不是一次“胜利大返乡”——刻意的保护带来了本地种群的可喜恢复。孟尝这种适度开采、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科学举措,折射出的是一种可贵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珠蚌是一种底栖软体动物,行动力有限
图源:http://www.seppo.net/cartoons/
事实上,“合浦珠还”的故事,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还时有上演。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东海渔场的带鱼明显减少,实行“休渔”制度后又见回升。2016年年初,广西北海金海湾每天都有两三百人用高压水枪挖掘沙虫,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不少村民们十分担心:“我们平时挖沙虫用的是锄头,他们这样用高压水枪将沙滩底都翻上来,连沙虫苗都打死了,我们以后会不会再也没得挖了。”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明确发布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现常年禁捕。我们知道长江禁捕的政策早在2003年已经开始陆续实行,但全面禁捕还是首次提出,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能体现生态文明的成语并不是只有一个“合浦珠还”。比如“涸泽而渔”(又作竭泽而渔)和“焚林而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抽干池水捉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在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也需要从这些成语典故中吸取教训。不妨来温习一下这些贬义词的反义词吧!
正反对比能让我们更清醒
↓↓↓

“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

“运筹帷幄”

“从长计议”

 
参考文献
[①]孙儒泳. 基础生态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②]史汶昕,趣味中华成语故事[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③]杨金森.孟太守合浦还珠[J].中国水产,1981(05):30-31.
[④]郭振.重话“合浦还珠”[J].人民论坛,1998(06):59.
[⑤]边车. 痛心“竭泽而渔” 盼望“合浦珠还”[N]. 广西日报,2016-01-06(002).

相关阅读

沉迷开蚌取珍珠?你需要这个入门教程......

本文作者张晨,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博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教育经济等。

本文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原创,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lvluotougao@sstm.org.cn。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促进科学普及,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 或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 系,我们会及时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