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创刊的时代背景

《申报》是在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创刊的。

《申报》创刊号

1872年4月30日

早在250年以前,欧洲就有了铅印的报纸。这就是1622年5月23日在英国伦敦出版的《新闻周报》,可算是欧洲、也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张铅印的报纸。(在16世纪30年代意大利威尼斯就有了新闻纸,但它不是印刷的而是手抄的)。这时候的英国也正是工业大发展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达,为工商业服务的新闻纸也就应运而生。

到18世纪初,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君主立宪国家。言论上比封建专制时期自由些了,这就给现代化的报纸准备了条件。接着,英国又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类重要的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其中包括与现代报纸有密切关系的造纸工业和机械印刷工业。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失败了,订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打破了中国的闭关政策。欧美商人,特别是英国商人蜂涌而来中国,企图牟取暴利,其中《申报》的创办人美查兄弟在同治初年也来到了中国上海。他俩和其他英国商人一样,当然不是为了帮助中国,而是怀着为了发财的目的。但是他们在我国的活动,客观上却给我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办理现代化报纸(那时所谓新报)的经验。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张报纸,不产生在其他城市,而能诞生在上海呢?这就需要再把当时上海的时代背景来叙述一番了。

上海在1843年(道光十三年)开辟为通商口岸。从交通来说,上海处于南到广州北至旅大的中间地带;又是孕育着中国半数人口的长江的出口处,邻近的江苏、浙江两省,是中国有名的富庶地带。内地大宗的出口农产品从上海出口,远销国外;大量的洋货从上海进口,运销内地,上海很快发展成为通商大埠,也使得外国商人以及其他各式人等把上海当作冒险家的乐园,竞相前来;再加上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后,向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进展,那里的豪绅、地主、大贾,纷纷逃遁到上海来避难,也促使了上海的繁荣。当时,在上海的外滩和南京路一带,外国银行、进出口行、运输公司比比皆是,替外国商行代销洋货的中国公司到处可见。同时,借机替外商出谋划策、扩展经营的中国买办阶层也应运而生。中外各色人等都聚在上海。

这仅仅是当时的所谓“十里洋场”加上法租界地区。

外滩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商业的发达,为工商业服务的新闻纸也创办起来。《申报》成为全国较大的新闻纸,它仅次于香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闻日刊是1858年香港出版的《中外新报》)

       《申报》创办人美查

英国人安纳斯脱·美查(E·Major)和他的哥哥腓尔特力克·美查(F·Major)在同治初年来到上海。

当时正是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军队被镇压下去后,清朝统治地区又得到了苟安的局面。以前到上海来避难的地方豪绅,有一部分返回自己的家乡,上海的工商业受到影响,暂时萎缩。租界人口从过去的十多万人,下降到同治九年的七万余人,外滩的外国银行关闭了四家,只剩两家。

美查兄弟二人所经营的茶叶和布匹生意也受到了这种萧条的影响,营业亏损。安纳斯脱·美查因为来中国久了,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他所经营的生意既然亏本,便想改营他业。他的买办、江西人陈庚莘鉴于上海西人办的华文《上海新报》刚开始销路好,有利可图,便劝美查办报。美查同意了,聘请钱昕伯去香港学习办报的经验。

钱昕伯和香港报人王韬是素识,美查派他去是很合适的。钱昕伯赴香港吸收办报经验回到上海后,美查即在1871年(同治十年)着手进行办报。他和他的三位友人每人出股银四百两,共计一千六百两作为股本创办中文报纸——《申报》。

他清楚地知道,要使一张华文报发展,在其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关照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申报》创办后,他颇信任华人,放手让他们去做。几位主笔和馆内工作人员也能竭力从事这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使报纸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得到改进,很快战胜了在上海和它竞争的对象——《上海新报》和其他华文报,使《申报》逐步得到发展。销数初创时为六百份,到他离沪回国时的1889年(光绪十五年),增加了十倍。

初创时的《申报》内容虽然大都是文人雅士在茶余酒后的谈助资料,但也有不少是鼓励中国向西方先进文化科学事业学习、进行近代化建设的文章;也有揭露腐败官场残害老百姓的报道,如同治十三年的杨月楼和杨乃武的案件。

杨乃武案的评论“论余杭案”

《申报》,1874年12月10日

在国际方面,它揭露俄国老沙皇侵占了属于日本的海中小岛,斥之谓“恃强凌弱”。在1873、1874年时,还连续地报道了日本出兵台湾的事件,指责日本出兵台湾的无理,并在文字中告诫中国官民严加注意日本对台湾的野心。

上:“再论东洋进征台湾略”

《申报》,1874年4月23日

中下:“西报论俄助中而不助日”

《申报》,1880年1月22日

美查除主持《申报》外,还编印了《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寰宇琐纪》等月刊。他还在“申报馆经售英国印制的加上中文说明的画报”,这是在中国发行的第一张画报——《瀛寰画报》。还发行了由“点石斋”印刷的《点石斋画报》。

《寰宇琐纪》、《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封面

1885年—1888年(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申报》附属的“上海图书集成局”用活字版印行了一千六百二十八册《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一部巨著,当时西人称为《康熙百科全书》,也称为“美查版”。他又仿乾隆“聚珍版丛书”,煞费苦心地收集了许多名著加以印行,也称为“聚珍版丛书”,计有一百六十余种。

“无独有偶 中西两大百科全书”

《申报》,1946年8月29日

美查所经营的事业,除《申报》外,还有燧昌火柴厂、江苏药水厂、图书集成印书局,营业情况都很顺利。由于他在上海经营的事业蓬勃发展,资金日益雄厚;他哥哥所经营的茶叶出口事业这时也有发展,上海的外侨推他俩为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董事。

美查洋行的新闻

《字林西报》,1889 年8月26日

到1889年,《申报》已发展成为全国影响最大、销数最多的新闻报纸。这个时候的美查兄弟也已进入了老境,想起了久离的祖国家乡,决定回国享受晚年幸福生活。便将他们所经营的事业改组为“美查兄弟有限公司”

左:“美查有限公司”,《字林西报行名录》,1890 年1月

右:“美查洋行”,《字林西报》,1890 年1月17日

这些事业包括:江苏药水厂、燧昌火柴厂、申昌书局及《申报》等,全部资金三十万两。同时招收外股,分作六千股。美查兄弟收回本钱,折合股票二千股,航海回国。1908年时美查在英病故,享年七十余。

《申报》在这年的 3月28日接到消息后,《申报》同人为了悼念这位创业者,便在3月29日《申报》封面端首刊出公告和悼词。标题是“报馆开幕伟人美查事略”。

“报馆开幕伟人美查事略”

《申报》,1908年3月29日

        《申报》创办的经过

1871年5月19日,美查与其友人伍特华(C·WoodWard)、普莱亚(W·B·pryer)及麦基洛(John·Machillop)三人创办《申报》,四人各出银四百两,合共一千六百两。约中指明“此项股款专为投资于印刷机器、铅字及其他附属设备,以作兴办一张华文报纸之用”。并详细规定四股东之权利与义务,股款银一千六百两虽由四人分摊,但因美查系负实际经营责任,故约中规定,凡盈余及亏耗皆划为三份,其中美查独占两份,余三人合占一份。故报纸若盈利,美查所得独多,若不幸亏损,则美查所负亦独多。合约系手写,一式四份。“申报馆内通讯”第一卷第十期内刊有该合约的全文影印字迹。

创办时的合约的全文影印字迹

《申报馆内通讯》,1947 年

合约订好后,即着手筹备工作。租赁当时公共租界汉口路迤东的房屋为馆址。

各个时期申报馆

《中华(上海)》,1932 年

编辑方面,聘请蒋芷湘主笔政,何桂笙、钱昕伯襄助编务。后来,蒋芷湘考中进士(应当时清朝礼部的考试),改聘何桂笙主其事。会计方面,最初是由买办赵逸如兼任。赵因改营他业(据1872年11月申报刊出广告,赵经营戒烟丸出售业务)离去,改由青浦人席子眉继任。筹备就绪后,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创刊《申报》。

《点石斋画报》中的“徐园采菊图”

图中左起第七位即何桂笙。

何桂笙,名镛,以字行,别署高昌寒食生,时任《申报》总主笔,生于道光廿一年(1841年)三月初九,浙江绍兴人。同治九年(1870年)在苏教书,以“才思若风墙阵马,锐不可当,洋洋千万言可立而待”为正谊书院山长冯桂芬所赏识,与俞曲园相契,同治十二年(1873年),苏州知县芜湖周鹤生收其为门生。因屡试秋闱不第,遂绝意进取,于沪上购屋数椽,俞曲园曰其居“皋膴小隐”,入《申报》馆任总主笔。

湖州钱昕伯(别署雾里看花客,王韬之婿)为副手,光绪四年(l878年)已代行总主笔之责,日撰政论一篇,时何氏三十八岁,钱氏四十六岁。何主《申报》笔政十六年,光绪廿年十一月十一日巳刻(1894年12月8日)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出自《上海古琴百年纪》2020)

        《申报》名称的由来

一张报纸的创办人对报纸的名称,多喜欢冠上当地的地方名词。这是因为能使人们一看就知道它是一张什么地区的报纸。当年的美查也是这个意思,也想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上海”的名字。无奈上海地方,已有一张《上海新报》,无法冠用了。好在还有其他名称可以代表上海,如“沪渎”、“申江”、“春江”、“歇浦”、“黄浦”等等。

《上海新报》

 “沪渎”在南北朝时就有这个名称,但美查并不取用。其余几个名称,都是由于战国时期楚国宰相黄歇(号春申君)而来。松江一带是春申君的封地。在元、明时候,民间产生了黄歇曾开凿黄浦江的传说,并且有故事附会其间。从徐家汇去闵行的公路上,有个车站叫“春申桥”。桥下曾建有一座春申君的庙宇。庙旁还曾建有一座纪念申君夫人的庵堂。可见春申君这个名字,在上海民间影响是很深的。清时,上海人喜欢用“申”字来代表上海,许多外埠商行设在上海的办事处,往往写成“某地某货号申庄”字样。那时,美查也知道如果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了,便决定取名为《申江新报》。《申报》是《申江新报》的缩写。

         王韬与《申报》

王韬(1828—1897)

王韬,字紫诠,号仲弢,在香港避难时外号天南遁叟,回沪担任格致书院山长时号淞北逸民。王韬这人很有才学,他的文章和诗词都写得很好,在当时文人学者中颇有名气。

王韬是吴郡人。早年他在上海英国领事馆工作的时候,就跟以后在《申报》担任主笔的钱昕伯有很深的友谊。(后来钱昕伯成了王韬的女婿。)

1871年,美查想转业办报,要聘人到香港去学习经验,一来因为钱昕伯是秀才,有中文底子;二来他与香港报人王韬熟识。此时的王韬在港从事新闻工作已有十余年,颇有声誉。故而聘钱去香港学习办报经验。钱回沪后,即参与美查筹办报纸事宜。《申报》开办后,钱先任一般主笔之职。总主笔何桂笙离职后,他继任总主笔之职。初创时期的《申报》,新闻报道很少,除本埠新闻外,以转载香港报纸上刊出的新闻为多,或者是翻译香港西字报的新闻。这些材料的来源,无疑是由于王韬的协助。而《申报》对王韬的协助也有种种回报。

在《申报》1872年5月8日(同治十一年四月二日)的头条“本馆自述”中,对王韬的文学才能大加喻扬,说王“飞毫濡墨,挥洒淋漓,据案伸笺,风流蕴藉”,还说王“留心世事,精通中外之典章;肆力陈篇,宏备古今之渊鉴”,…...

“本馆自述”

《申报》,1872年5月8日

《申报》还为王韬的译作《普法战记》大作宣传。1872年9月10日(同治十一年八月八日)的《申报》一版刊登为《普法战记》的出版征募经费启事。该书出版后,《申报》又为它刊登告白,发表读后记,鼓励读者购阅。随后,《申报》还将《普法战记》连载。

徵刻王紫诠先生普法战纪启

《申报》,1872年9月10日

《申报》还在1875年4月21日一版刊出王韬著“遁窟谰言”出版告白。

“本馆告白”

《申报》,1875年4月21日

23日又刊出了《遁窟谰言》序文。在序文后的附记说:“序文甫自昨日寄到,而本馆所代排印之书业经装订齐全,不及弁诸简首,殊深怅怅。因即选入报中,以供众览。是序者,益以见遁窟谰言一书。非本馆之阿私所好,实名流雅士之所共赏也。”

“遁窟谰言序”

《申报》,1875年4月23日

用这样多的篇幅赞扬王韬的著作,而且美查还替他出版《遁窟谰言》,足见王韬和初创的《申报》的关系是很深的。

《申报》这位老朋友,陪伴了上海七十多个春秋,在那些故去的纸堆下,隐没着无数的秘密,今天我们介绍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页,更多的故事还有待我们一起来发现,欢迎您到杨浦区图书馆来一探《申报》之究竟!

本文文字内容来源于《<申报>介绍》(1983)一书。标题取自《近代中文第一报——<申报>》(上海图书馆编)。

The End

-   资源推荐  -

《申报》纸质本

杨浦区图书馆平凉分馆

三楼参考咨询室

《申报》数据库

使用方法:请至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平凉分馆,咨询工作人员

 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使用方法:http://digital.yplib.org.cn/http/192.168.3.19:8090

(使用浏览器打开此链接,用读者证登陆,即可检索查看精彩内容)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公众号ID:ypqlib

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促进科学普及,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 或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 系,我们会及时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