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2023年上海科技节启动之际,三十余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明星亮相上海科技节开幕式的科学红毯。今年登上红毯的嘉宾涵盖老、中、青三代的科技力量,众多领域的中外顶尖科技人才,以及优秀科技青少年的代表。手捧鲜花的他们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就如同在探索、传播科学的道路上一样追求卓越。

李政道研究所

建立学术交流新平台

2023年上海科技节,科学红毯上引人瞩目的组合便是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小虎,李政道研究所的Vadim Grinenko副教授和同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南海中微子望远镜实验”的首席科学家徐东莲。

近年来,李政道研究所着眼于21世纪国际公认最重要的“科学之谜”——找到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3个方向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此,研究所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20名科研人员。这些“最强大脑”之间碰擦出的智慧火花不仅为研究生带来了“议题设置”机制和能力,也为将研究所建设为世界顶级的学术交流新平台奠定了基础。

“科技工匠”

为科技赋予极致匠心

科技工匠是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挑战无极限,创新无止境;是万般琢磨方成器,十载耕耘自见功。2023年上海科技节开幕式的科学红毯就迎来了这样一批“科技工匠”。他们中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副主任、光束线运行负责人祝万钱。他主要从事同步辐射光束线科学与技术研究,实现了相关设备的国产替代,负责了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光束线工程实施。

也有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主动氢钟团组负责人蔡勇。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的氢原子钟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斗导航、探月、探火、深空探测、守时授时、计量等领域。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总装技师许国平先后参与了“墨子”、神舟七号伴星、天宫二号伴星、“悟空”、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多颗卫星总装、试验、发射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及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神光II设施激光参数测控负责人杨琳,她先后参与多个高功率激光装置研制,带领团队持续提升激光性能,并指导装置高效安全运维,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是创新精神,匠人是工匠精神。科技匠人恰恰是具备创新能力,又能深耕岗位的大国工匠,也期待越来越多的“科技工匠”能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登上上海科技节的舞台。

受惠于“基础研究特区计划”

复旦大学冲击国际顶尖重大科学问题

2023上海科技节开幕式的科学红毯上,3位来自复旦大学的首批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获得者闪亮登场。他们分别是致力于气候变化下土壤碳分解的动态与反馈机制研究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聂明、从事软物质力学研究,发现果实、荷叶、袖子等表面新奇褶皱形貌成因的复旦大学教授徐凡以及从事感染免疫学研究,提出了病原体免疫逃逸的多种分子机制及阻断新策略的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严大鹏。

复旦大学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下,于2021年设立“复旦大学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项目资助管理模式与配套机制体制的创新,营造鼓励潜心研究、长期攻关的科研环境,持续稳定支持具有探索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聚焦基础研究,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探索交叉融合领域,冲击国际顶尖重大科学问题。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基础学科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科研方向,立足学校针对基础学科以及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础及交叉科学问题布局,实现高质量的原创发现、理论,开辟新的领域方向,产出更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支持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高学校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长江口二号”团队

致敬“跨界”科技工作者

去年11月21日凌晨,经过近4个多小时持续作业,一艘古船在长江口横沙水域缓缓露出水面,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这次打捞的壮举也这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成功将古船打捞上岸,背后其实蕴含着强大的科技力量。而此项沉船整体发掘考古项目负责人,正是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近年来,他先后主持了50余项重要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眼下,他正带领团队以古DNA技术探究“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生态环境,并对古船出水陶瓷的病损机制与保护开展研究。

与褚晓波一起登上2023年上海科技节开幕红毯的科学团队成员还有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东荣、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翟杨、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彭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崔剑锋和吉林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吕绍武。

几位“跨界”科技工作者利用多种科技手段,为“长江口二号”古船丰富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信息拂去了尘埃,实证了上海作为近代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历史地位。此次打捞的成功也从侧面印证了,每个行业的发展和突破,都将更多地依靠科技的力量,仰仗这些身怀专业技能的“跨界”科技工作者。

“明日科技之星”

立志向优秀科学家看齐

每年上海科技节的科学红毯秀上,都能看到未来科学家的身影,今年也不例外。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彬带着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学生郭家晔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姜语宸走上红毯。

其中,屡屡在各级别科技创新赛事中获奖的郭家晔为了满足突发疾病的外公和其他肢残人士使用鼠标的需求,精心研制了“自由手”头戴式语音控制残疾人鼠标,这款发明可以方便地固定在肢残人士头部,通过头部转动和语音控制实现操作鼠标。

姜语宸则利用身边的腐生菌,比如平菇、木耳、香菇等对凋零物的分解,来研究土壤固碳,减少碳的排放,相关研究课题也荣获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之“明日科技之星”、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碳”究环保创意项目征集活动“成果版块”一等奖。

两位“明日科技之星”坦言,思考发现和科技创新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他们也将继续向此前走上红毯的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学习,为加速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3年上海科技节红毯嘉宾阵容

始于1991年的上海科技节,在过去32年中,见证了科技创新不断融入上海城市文化底蕴的历程。作为上海科技节首创的特色环节,为科学家们量身订制的科学红毯秀已步入了第9年。期间,已有超过百位科学巨匠与科技大咖登上红毯与观众见面。今年的上海科技节除了用红毯为科学铺就通往大众的“星光大道”,还将在全市开展1500多场专题活动,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多惊喜,在家门口就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来源:上海科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促进科学普及,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 或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 系,我们会及时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