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6192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20分钟

也可点击右上角小圆点“听全文”,用耳朵聆听知识~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以爱之名的节日有很多,有的是爱自己,更多的是爱别人或相爱。

以爱之名的节目也有很多,有人在节目里邂逅爱、修习爱,有人在节目里告别爱。

202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教授参与了两档与爱有关的节目录制。以经年研究和咨询的经验,她在节目中观察、点评,以及分享:爱是赞美,也是勇于分担,爱是回访甜蜜,也是懂你的旧痛,爱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技能。

一份好的爱或者好的亲密关系,会是什么模样?

我们邀请了陈祉妍教授来聊聊:如何在爱别人的过程中爱自己,实现自我成长。

以下内容根据陈祉妍的讲述整理:

当你很爱一个人,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其实,每个人都是很偶然和脆弱的。

这个世界是非常不确定的。你如果很爱一个人,如果心里真的不加任何屏障地去爱,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我有个朋友,刚做妈妈时说了一句话,她说,有了孩子后,就是把你心里最柔软最珍贵的地方放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他不在你眼前,你不知道他会发生什么——

爱人的时候,其实就是这样脆弱的状态:怕他出去遇到危险或者发生其他不好的事,会感到不安。

所以,我们会启用种种屏障,或者叫防御机制,让我们不处在这样的不安之中。防御越少,你就越感觉脆弱和不安;但防御太多,越容易用命令、呵斥或控制这些方式去表达,两个人即使处在关系里,感情也会趋向假性亲密关系

确实,关系和爱需要勇敢和智慧:需要智慧去节制,也需要勇敢去承受焦虑和痛苦。

其实,“勇敢”也是一种防御,一种由爱而产生的自我夸大,用另外一种防御机制掩盖掉这种不安,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但这其实是一种幻觉状态,早晚会消除掉。因为人就是脆弱的。

这样讲,不是说人不能有防御机制,而是说,一个健康的人要很多种防御机制,而且要尽量多地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

我遇到过一个这样的案例:来访者结婚很多年了,他老婆说,你不爱我。她总觉得他心里有一个角落,自己走不进。

在咨询之前他都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只是觉得:是因为我说话笨吗?因为我是直男不会表达吗?

但我一直觉得这不是真正的原因。后来通过对他的了解,我发现,他在内心最深处会给自己留一堵墙,因为他以前受过伤,害怕受伤,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距离,在关系里情绪淡定,就像是——

你看过电影《暮光之城》吗?那个女主角的核心技能就是一层防御的膜,其他人想用魔法去给她幻觉给她痛苦,她都无感。这个防御膜的技能是自带的,所以她意识不到,直到她变成吸血鬼,才意识到自己有这样一个能力。这个膜可以保护她和爱人、孩子以及军队,但男主角说,我能看到所有人的情绪想法,却看不到你的。

《暮光之城》中,贝拉使用超能力心灵保护盾,防止他人听到内心想法(图片来源:《暮光之城》截图)

影片里别的技能,比如能够知道人的感受或心灵感应,我都觉得都普普通通,但是这个“防御膜”技能我觉得很有想象力。

很多人在感情上受过伤后,就自动有了一个防御膜,只是因为没到转变的状态,所以意识不到。就像我的那位来访者,他心里有这样一层膜,有一个根源,但他察觉不到,直到突然触到那个根源,发现这儿怎么有一个结啊,打开才发现,这是造成整个膜的那个结。

有的人是因为感情创伤,还有更典型的早期创伤,都会使人不敢真正深入到亲密关系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有,可能不是那么厚,但都会有这么一层防御的膜。

“爱自己”和“爱别人”矛盾吗?

把“爱自己”和“爱别人”或者说恋爱对立起来,这肯定是一个误区。爱不是一杯水,倒出去就没了。付出爱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关于爱自己、爱他人和自我成长,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有很多探讨。在他的心理发展阶段论里面,青少年期需要解决“我是谁”,也就是“自我统一性”这个问题,然后下一个阶段就是在亲密关系里解决亲密对孤独。

他的理论比较中庸,不是说一个好词对一个坏词,比如你要完全亲密,一点都不孤独。而是说,我的积极体现要多,但不代表不能有消极的——

所以最好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子?是我能亲密,但我仍保有一小部分孤独。如果你离开我去出差,我一个人也能过好,而不是你不在我眼前,我就百爪挠心。

埃里克森的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环环相扣:前面的阶段发展得好会有利于后面阶段的发展(但不是说前面没发展好,后面就不能发展)。

如果知道“我是谁”,会给感情关系奠定好的基础,因为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样的人跟自己合适,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和底线是什么,才知道怎么去看人、挑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我都不知道“我是谁”,那可能什么样的人我都觉得挺好的,或者什么样的我都觉得不好。

同时,亲密关系这一环又会反过来去影响“我是谁”这个问题。埃里克森说,这个阶段,就是在与另一人的关系中间失去自己发现自己

比如,我特别爱你,我原来不吃辣,现在跟你吃辣,或者我原来不喜欢一些活动,但会陪你去。因为很爱你,我会忘我,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都是为了你,这叫失去自己

那什么叫找到自己?就是即使我处在这样的激情、热恋忘我的状态,但我可能还是会猛醒:我觉得不像我自己了,这不是我要的——其实,除了精神病状态,人其实是不会真正完全失去自我的。

有一些人之所以会在关系里觉得“不够爱自己”,可能是他本身的自我价值感出现了问题,就像一棵树里有一个虫洞,但他表面看起来好像还挺好的,所以在大部分关系里,你都看不出来他有这个洞。只有当亲密关系出现波动的时候,比如说,求而不一定能得,或者就是得不到了,那个自我价值感里面的“虫洞”才会展现出来,有时他为了填这个洞,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

当然,以上是埃里克森观点下的两种极端情况。事实上,我们都可能会调整、变化,变得不再是过去的自己,与此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目标和界线:不管我多爱你,有一些事我不会去做,有一些想法或行为我不会去改变。

只有你经历了亲密关系,才会真正知道自己勇气的边界在哪里,价值观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都没有检验过这些边界,那就还是虚幻的边界。

“有的人无法在一起,

问题不是爱情,而是友谊不够。”

其实,心理学里说的亲密关系,除了爱情,也包括友情。

像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元论”里,爱情包括三个因素:激情、亲密和承诺

爱情和友情不同的是:多了一层性吸引,类似激情,当然友情也会有吃醋的时候,但朋友不会跟你要死要活;如果两个人要结婚,就有一份关系上的排他,也就是承诺,友情不排他,但是情感上的亲密和分享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可以从这个亲密关系里成长

而且我一直认为,好的恋爱关系,要有一定的友谊成分。我之前转发过一句话:两个人之所以无法在一起,最大的问题不是爱情,而是友谊不够——“友谊”这部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需要有。有友谊打底的爱情,亲密和稳定性都会好很多,否则如果只有激情,莫名其妙两性吸引,可能会像俗话说的“孽缘”。

一段好的恋爱关系要有一定的友谊的成分

(图片来源:Unsplash)

比如,评价一份关系,“能聊到一起去”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婚姻如此,朋友间也是这样。

再比如,“能不能合作”也很重要。情侣之间投入一些时间共处,而且是比较愉快地共处,也是一种合作。单纯激情式的恋爱里可能会忽略“合作”这个部分,或者这部分很少。其实,我怎么对你,以及你怎么对我,也是一种合作,因为这涉及到:两个人如何共同去面对世界和面对问题。这里面可能涉及很多维度,不仅仅是观念上的,除了价值观,也包括性格、生活习惯,等等。

有时候,要觉察自己的人际模式和情感模式,是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人难免有些无意识的部分,而恋人也不是一个好的观察者,因为有太多个人的需求和欲望在里面。

我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做过一套“婚恋匹配测试”系统,会通过外在条件、互动模式、价值观、生活习惯、家庭规划和性格特点这些的层面测试去进行匹配和评估。

举个例子,生活习惯部分,我们会测“宠物”方面的要求,比如我养不养宠物、我是否能为对方放弃养宠物,或者我是否一定要养,或者我一定不能接受对方养,我们要看这个看这些度合不合适。

再比如“家务分配”,我觉得应该什么事一起干,或者什么事“我干就行你不用管”——匹配有很多种,不一定“什么都抢着干”才是好的。

不同的问题,对关系的影响程度不同。比如,“不同的作息时间”影响就相对小;而有些事,比如“清洁”问题,可能有的情侣觉得不是问题,有的就会非常抓狂,核心问题就在于:其中一个人要求标准很高,然后会通过这个标准想去控制对方,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又会感觉很挫败。

所有问题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情绪稳定性”。两个人的关系里,常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会共同面对很多压力,“情绪稳定性高”不是说不波动,只是说波动幅度相对小,可以就事论事去解决问题,保持乐观。

如果过于悲观、小题大做,就属于情绪稳定性比较差。因为“对冲突的处理”是影响婚姻关系的重要部分,两个人互动的时候,如果情绪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造成冲突升级,你回给我两倍,我回给你四倍,彼此伤害到一定程度,关系就破裂了,回不去了。

我觉得,无论多亲密的关系,都是人际关系,这意味着你有时可以把自己摊出来,特别是亲密的关系,肯定有时会把自己摊出来,但你不能毫无节制地把自己摊在那儿了。

有句话说“在关系里要真实地做自己”,有人就会觉得:我就是真实的,我这个突然爆发的情绪也是真实做自己——可是,真实并不是指放任所有的本能冲动,真实是:你可以说出来,但你不会那样做。

好的关系里要有三种角色:

父母、成人和小孩

我们那套匹配测试系统里还有一项问题,关于“家庭排序”,也就是在家里排行第几。

一个家庭里,“谁来管事”跟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排序有很大关系。排行老大的人一般会比较传统,也确实会比较多地担事儿,因为原生家庭对老大的约束往往比较多,而老小就会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和像儿童。

我觉得可以用心理学家伯恩提出的“PAC理论”来解释这种关系。PAC就是,parent、adult和child,父母、成人和儿童(小孩),是指你在一段关系里可能具有的三个角色。

在某些关系里,你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角色。比如在领导面前,你可能永远是个小孩;当然也有些领导自己就像小孩一样任性,你就得像父母一样保持镇定,还要照顾他的情绪。

但在深入、健康的亲密关系里,一定要兼具父母、成人和小孩这三种角色,而且能理性地变化。

如果有的关系里,“小孩”部分被压抑了,这就会导致双方都不满足,缺少了“小孩”的关系会很累很辛苦;如果缺少“父母”部分,面对现实的时候可能会没有人真正负责——这时候,成人可以去解决问题,但会对小孩感到失望。

好的亲密关系里,大家可以轮流做小孩:我做小孩依赖你,或反过来你依赖我,你做父母照顾我甚至管我,或者我们都变成傻乎乎的小孩,这是健康的关系。如果全是像父母一样给你讲道理,全是理性的内容,那说明你不是我的爱人。

好的关系里,每个人都可以做小孩 

(图片来源:unsplash)

再比如,两个成人可以合作,或者,两个小孩可以一起开心、一起反叛。

当然,关系里不能全是“小孩”——但这是一个必要的部分,因为“小孩”意味着快乐纯真,是我们都有的内心需求,如果关系里完全没有这部分,说明对方不信任你,没有暴露脆弱。

当然,父母和小孩的角色搭配并不容易把握。因为在现实中,有的父母也无法照顾小孩;或者,有人会表现为“很严厉的父母”,因为他在原生家庭里面对的就是严厉的父母,不知不觉就做会成父母的样子。和严厉父母互补的,就会是听话顺从的小孩,怕做错事,怕受批评;而有时严厉的父母还要被迫顺从小孩,严厉就会变成“严厉加愤怒”。

不一定是成功才让人喜欢

最近一年多,我参与了央视一档节目《向幸福出发》的录制。我背后的团队给了很多支持,除了用测评系统帮忙做婚前匹配测试,也会在互动游戏方面给一些建议。

之前我们发现,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都很优秀,但牵手率有点低,最开始可能不到50%。大家觉得,问题可能在于嘉宾们站得有点远,没机会产生心动的感觉。我们就考虑设计一些合作游戏,重点考虑两个人风格的匹配,比如认知模式、行为模式,两个人越一致就会越和谐。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谁是管事的、谁是听话的,也就是决策和配合,包括决策中也可以体现一些人格特征,比如从哪些角度看一些事情,他重视的是什么。

其中有一场“合作套被罩”的游戏,让我们大吃一惊。

男女嘉宾合力套被套 (图片来源:《向幸福出发》)

我们当时设计了两种难度:一种是两人各绑起来一只手,分别用另一只手去套被罩,这个难度比较高;一种是低难度,就是两个人都没绑手去套被罩。没想到,难度高的完成了,低难度的没套成。

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合作问题。因为套被罩的失败,有时反而来自人多手杂,两个人都在抓着角往里套。另外,一般套被罩时,都是一个人主持和主套,另一个人负责当杆,抓住被罩——这个过程里可以观察到关系里的权力分配,谁听谁的,谁更容易着急,这也是一种对待挫折的态度。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不一定是游戏成功才会让人喜欢。

我记得也是“套被罩”游戏,有一个男嘉宾笨笨的,把自己都快套进去了,结果女嘉宾就选了他,觉得他特别可爱,很努力又很可爱。

有种说法,说婚姻就是选择人生合伙人。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合伙人”这个说法,会让我想到《纸牌屋》里那种利益绑定的关系,它不见得是爱,而是为了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哪怕你在外面找第三者,只要不影响我们共同利益,甚至你利用他为我们共同利益服务,都OK——我觉得这是经济上的一种算法。

在感情里,有时候两个人不一定要成功。如果只有成功才能让两个人快乐,那就是合伙人,因为目标比你们两个的关系更重要。

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推荐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就是因为在这个童话里,问题解决得一塌糊涂,但是老头子和老太婆两个人很开心——

不是说总得这样,但真正的亲密关系呢,还是要有这种情况:两个人笨笨的,然后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然后还觉得特别好笑,然后还很相爱。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作者:安徒生

(请上下滑动查看)

在乡下,有这么一个老式农家屋子。

屋子里住着两位老人,一个庄稼汉和他的妻子。他们是村子里一对最乐观的老两口。

他们有一匹马,靠吃路旁沟里的青草活着。他们觉得最好还 是把它卖掉,或者换一换更有用的东西。

一天,老太婆对老头子说:“老头子,今天是镇上赶集的日子。你骑上马儿到镇上去,把它换些什么好东西回来。你做事总不会错的嘛。”

有一个人赶着一头母牛走过走,这只母牛很漂亮。老头子骑在马上想:这只母牛一定会产很多的奶,把马换成一头母牛是很合算的。他对赶牛的人说:“一匹马比一头牛的价值大,不过,我并不在乎它,因为我现在需要一头牛。你愿意和我交换吗?”赶牛的人说:“当然愿意。”于是,他们就交换了。老头子的生意做成了,他就牵着他的牛去赶集了。

不一会儿他们赶上了一位赶羊的人。这只羊很健壮,有洁白浓密的卷毛,看起来也很漂亮。

老头子心想:我倒很想有一只羊。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赶羊的人,表示愿意用一头母牛交换一只羊。

赶羊的人当然非常愿意交换。

老头子继续往前走。看到另一个人,臂下夹着一只又肥又大的鹅。

老头子心里说:“啊!这是一只多么肥大的鹅呀。”他问鹅的主人:“你愿意跟我作一次交换吗?我用我的羊来换你的鹅。”这个人立刻同意换。

老头子现在有了一只鹅。

他来到集市上。一直走到收税人的旁边。收税人有一母鸡。老头子想:“这真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好的鸡!我想拿这只鹅来交换鸡,一定不会吃亏的。”

老头子对收税人说:“你愿意用你的鸡换一只鹅吗?”

收税人说:“这倒不坏,我当然愿意交换。”这样,收税人拿走了老农夫的鹅,老农夫带走了这只鸡。他来到一个酒店门口,正想走进去,迎面碰上一个店里的小伙计。这个小伙计身上背着一袋子烂苹果。

老头子说:“这袋子东西可真不少,我多想让我的老婆也能见识一下。”

小伙计问:“你打算出多少钱买这袋烂苹果呢?”

老头子说:“我想用我的这只鸡来交换,行吗?”

小伙计就放下袋子,拿走了鸡。老农夫有了一袋子烂苹果了。他走进酒店,把这只袋子放在炉子边上靠稳当,然后坐下来。

这时炉子旁边发出了咝——咝——咝的声音,这是苹果开始烤烂的声音。

老头子惊叫起来:“啊!我的苹果。”于是,他就把自己怎样来赶集,最后用鸡换了一袋烂苹果的事儿都讲出来了。

两个英国人听了说:“乖乖,你如果回到家里,保管挨你老婆结结实实的一顿打。”

老头子回答说:“不会的。我会得到一个温暖的吻,我的老婆会说:‘老头子做的事儿总是对的。’”

两个英国人不相信,他们出一百二十镑金币来打赌。他们就来到了老头子的屋子面前。老头子说:“晚安,我的太太。”

老太婆说:“晚安,我的老头子。”

老头子说:“我用马儿换了一头母牛。”

老太婆说:“感谢老天爷,我们现在有牛奶吃了。”

老头子说:“不过,我把那头母牛换成了一只羊。”

老太婆说:“啊,那更好。”

老头子说:“可是我又用羊换了一只鹅。”

老太婆说:“亲爱的老头子,那么说我们能在过节的时候吃到一只鹅了。”

老头子说:“但是我把鹅又换成了一只母鸡。”

老太婆说:“这桩交易做得好。”

老头子说:“可是我又用鸡换了一袋烂苹果。”

“啊!我真要好好感谢你,你走后,我就想今晚一定给你做一点东西吃。我想最好来一个鸡蛋饼夹香菜。没有香菜,我到邻居家去借一点。可是那个女主人说:‘你们的菜园里连一个烂苹果都不结,你用什么东西来还 我呢?’现在可好了,我可以借给他一袋子烂苹果呢。”

老太婆说完这话以后,便抱着老头子给了一个响亮的吻。

两个英国人说:“天哪!他们老是走下坡路,可老是这么快乐!这件事本身就非常值钱!”两个英国人打赌打输了。所以他们付给了老农夫一百二十镑金币。

现在你知道了吧,老头子做的事儿总是对的。

口述:陈祉妍

作者:陈祉妍、杨杨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转载自“凝结处”,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有关情侣送礼心理学的研究 >>

正经植物学建议,情人节别送玫瑰 >>

买玫瑰还是买“玫瑰”?七夕选花指南 >>

有关记忆的实用心理学 >>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促进科学普及,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 或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 系,我们会及时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