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花龟:穿越历史长河 镌刻千年中华文化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花龟(中华花龟)

拉丁学名:Mauremys sinensis
物种分类:爬行纲-龟鳖目-地龟科-拟水龟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IUCN红色名录:极危(CR)

有历史有文化的珍稀龟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龟早已分布,花龟的化石曾发现于山西的上新世地层(530万~258.8万年前)、澎湖列岛海底的更新世地层(258.8万~1.17万年前)以及商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河南殷墟遗址中。
花龟分布广泛,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和台湾岛;国外分布于越南,并被引入韩国、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关岛等地。
2015年,首次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信冲洞洞穴中发现距今40万年的花龟化石。花龟是淡水龟类,它是从何时、以何种方式通过琼州海峡或是在琼州海峡形成前到达海南岛的,成为了待解谜团。
在我国,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是殷商时代的流传文字,主要用途为占卜记事、卜辞。
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龟甲具有角质盾片,背、腹甲骨化完全、不留空隙,背甲轻度隆起,边缘圆滑,背、腹甲之间以骨桥相连,椎板六角形,短侧边朝前。经过生物学鉴定,这些特征与花龟相吻合,由此推测,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有很大一部分是镌刻在花龟的腹甲上。
由此可见,花龟携着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穿越数百万年的历史长河,历经沧海桑田,生生不息。

从极盛到濒危

根据中国出土的龟甲和考古研究,3000多年以前,花龟在中国大陆的分布可能北至中原地区。此后,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导致龟类栖息地萎缩和破坏,到了近代,花龟在中原地区已难觅踪迹。
如今由于环境变迁、栖息地破坏、水体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因素的影响,花龟野生资源岌岌可危。根据IUCN红色名录公布的数据,2000年亚洲龟鳖贸易工作组评估的结果是,中国大陆作为花龟最大的分布区,野外种群属于濒危状态,2018年,IUCN红色名录将花龟的濒危等级调整为极危状态。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过度利用是导致亚洲龟类种群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由于花龟分布较广,常栖息于人类生活的地域,在中国历史上是为数不多的几种食用和药用龟鳖之一,同时因外形美观容易饲养而且寓意吉祥,花龟成了主要的龟类宠物。人类的过度和频繁利用,加剧了花龟野外种群的衰减。

以”中华“之名见证辉煌

庆幸的是,中国龟鳖养殖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为缓解野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带来了福音。随着花龟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花龟成为我国龟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年繁殖量达百万只以上,在大陆本土龟类养殖中仅次于乌龟。科学的人工驯养繁殖极大地减轻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野生花龟资源的依赖和过度利用,为这一珍贵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花龟的保护和非法捕猎、非法贸易的监管。2000年,花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成为国家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2003年,启动了“中国龟鳖养殖状况”调查项目;2010年,启动了“中华花龟野外放归”计划;2011~2012年,中华花龟海南种群人工繁殖的子代优选个体经过野化驯养,完成了野外放归计划。2021年,花龟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野外种群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予以重点保护。
作为历史长河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花龟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和爱护,让它们继续以“中华”之名见证更辉煌的中华文化。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

崇明公众号

崇明科普 科普你的生活

崇明区科学技术协会

▇ 扫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