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一直是品牌个性和美学表达的重要载体,有的夸张、有的内敛,虽然存在同品牌不同车型的设计“套娃”,但每个品牌都有鲜明的特点。

而如今,许多新能源车的外观趋于相似,设计风格难以一眼辨别品牌。简约的轮廓、细长的前灯、一体式尾灯,少了过去汽车设计中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张力和细节。

TCR冠军马青骅和领克的标志车灯

特立独行,还是“特立独丑”?

当然,在愈发趋同的设计中,也有一些品牌选择以“特立独行”的方式突破。然而,这种尝试有时过于激进,甚至让人觉得“特立独丑”。

宝马愈发夸张的的巨型“双肾”格栅,甚至还能发光,成为争议的焦点。它确实能让人一眼就认出这是辆宝马,但也有很多消费者认为这个设计过于夸张,与品牌传统的气质背道而驰。

宝马的“双肾”格栅越来越大

包括新能源时代奔驰的设计,也有较大的争议,随处可见的Logo,甚至布满整个格栅,少了几分沉稳。

疯狂运用“三叉星”元素的奔驰

这些设计的共性在于它们以品牌识别度为核心,而非以美学为导向。设计师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似乎忽略了消费者对整体和谐美感的需求。

为了区别于同类竞争产品,这些车型通过夸张元素吸引注意力,但长期来看,这种设计是否能成为经典值得商榷。

新能源时代的设计理念

无论是千篇一律,还是特立独行,新时代的汽车设计都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

空气动力学是其中一个关键原因。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是消费者最关注的指标之一,而减少风阻系数是提升续航的重要途径。这促使设计师在造型上追求低风阻曲线,例如溜背式车顶、隐藏式门把手和封闭式前格栅。

然而,这种功能驱动的设计思路带来的代价就是个性化的丧失。不同品牌的车型越来越像在同一个模具中制造出来的产品,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能源车会追求极致的风阻

很多新能源车头顶会长出“犄角”,那是激光雷达,为了智驾功能的实现,需要激光雷达对路面进行扫描。

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就像是犄角

内饰方面,为了适配各种智能互联功能,中控大屏成为了主流,简约风格的内饰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但也使得新能源汽车更像是一款电子产品,设计感在逐步缺失。

新能源车流行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汽车设计曾经的黄金时代

在今天的设计争议中,不少人怀念曾经的汽车设计的黄金时代。20世纪中期,汽车设计师们在不受各种约束的情况下,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这些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艺术品和文化符号。

法拉利250 GTO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跑车之一,它的每一条曲线都体现了极致的优雅和平衡。而兰博基尼Countach的楔形车身则大胆开创了超跑设计的新潮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不仅仅是超级跑车,雪铁龙DS那极富未来感的造型不仅奠定了法国汽车设计的地位,更成为工业设计史上的重要篇章。

捷豹E-Type,恩佐·法拉利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车

这些经典设计的魅力在于它们展现了设计师个人风格和品牌特性。阿尔法·罗密欧以其精致的比例和优雅的线条著称,而大众甲壳虫的圆润造型则传递出亲民与可爱的气质。

无论是豪华品牌还是平民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设计语言,这种丰富的多样性构成了汽车文化的瑰丽画卷。

莫里斯的设计开创了历史

经典设计与现代审美的对比

相比过去的经典车型,现代汽车的设计看起来更加科技化和简约化,但却少了一种“触动人心”的感觉。这种差异的背后,是汽车设计思路乃至整个汽车工业的重大转变。

20世纪,汽车设计更多是为表达个性和美感,技术和法规的限制相对较少。而到了21世纪,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时代,设计被更多地限制在功能性和效率的框架内。

传统设计的魅力不仅在于经典的外观,它还通过设计语言传递出品牌价值和文化背景。而今天,我们很少看到类似的设计语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通用化的“未来感”。

经典的设计能够传递出品牌的价值

低风阻、智舱、智驾决定了基础的架构,也就导致千篇一律的外观及内饰风格,如果想要特立独行,只有增添一些出挑的元素。

极氪MIX的对开门设计

写在最后

汽车设计是否倒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阶段的新能源车在技术和智能化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美学表达上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与多样性。

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平台化布局和新技术仍然为未来的设计提供了无限可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设计师们能够在技术与美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为汽车注入更多情感与灵魂。

图源:蔚来、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吉利、理想汽车

互动话题

现在市场上的设计有哪些相同点

心目中的电动汽车设计是怎么样的?

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给我们

我们将选取点赞最高的2位送上

 

随机汽车模型*1份

※开奖时间11.29 12:00AM

— 推荐阅读 —

天津这个车企,曾多次全国销量第一

特朗普赢了,下一辆是防弹版的特斯拉?

地位不保?辉煌40年的合资车企,何去何从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