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查看线下展详情



竹编工艺是人们因地制宜、自给自足的一种民间工艺。本期线上展带您走进竹编艺术的历史长河,探寻它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深入了解竹编技艺的匠心与智慧,感受一篾一编间的艺术魅力。

壹
竹编历史

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竹编制品,就是来自湖南高庙文化遗址中的竹篾垫子。而在距今约四千七百年前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还曾出土了数百件竹编制成的生活用品,比如箩、篮、篓、用于坐卧的竹席等。这些竹编制品上已经出现了人字形、十字形、梅花眼、菱形花格等多种编织法。早期的竹编工艺还被应用于陶器的制作中,人们会先做出竹编的胎型,再在外侧涂上黏土来定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编工艺越来越精细,装饰性越来越强,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出土的短柄竹扇,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扇类文物。它用精细的竹篾编成,其细致坚固的程度比起现在的竹扇来,一点儿也不逊色。而在湖北省江陵马山砖厂一号遗址出土的短柄竹扇更是用棕红色、黑色的彩漆画出了精美的图纹。而出土于湖北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竹篓、竹筐等物件,则证明竹编制品还曾被用于采矿业。

短柄竹扇(战国时期)

从汉代起,江南地区的竹编业越来越发达。从湖南省马王堆出土的竹编制品种类繁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竹笥(即竹箱)是西汉普遍使用的一种盛物器具,而在马王堆中就曾出土过近百个盛放着食品、中草药、丝织物等各种物品的竹笥。

竹笥(汉代)

唐代以来,竹编制品不只注重实用性,还出现一些赏玩性极强的竹编玩具,竹编龙灯、花灯,用于竹马戏演出的道具等物件。宋代,浙江东阳的竹编业尤为兴盛,当地盛产龙灯、花灯,还因此获得了“竹编之乡”的美誉。

李嵩 《春季花蓝图》(南宋)

明清时期,竹编工艺在技艺己相当成熟的基础上,愈发注重精致性和观赏价值。竹编工艺在明代还经常与漆器结合,制作成许多精美的食盒、画盒、首饰盒、粉脂盒等。清代,竹编工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江南一带出现了竹编作坊。

竹丝编朱漆描金龙纹八棱形果盒(明代)

竹丝编石榴花鸟图黑漆柄扇子(清代)
2008年,竹编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贰
竹编技法

竹编工序

竹编的用材主要是竹丝篾片。把一支成材的翠竹加工成竹丝蔑片,中间要经过剖竹、劈篾、劈丝、抽篾、抽丝、刮篾等多达十几道工序。加工后的竹丝篾片,根据用料的不同,有细有粗。
1
选料:若竹龄过老,竹篾的弹性会较差,不易编织;竹龄过小,则材质太脆,易被折断。
2
剖竹:该工序包括下料、去节、刮青、开竹、去除竹节隔和竹肉层等环节。下料,是基于整体尺寸的把控将整竹切分;去节,是将竹节环去除;刮青,即刮去竹子表面那层青色;开竹,就是用篾刀等工具将竹对半劈开。

3
劈篾:通过许多复杂的工序,将竹子切割成宽度、厚度、长度和大小不同的篾片或竹丝。

4
煮篾:利用高温煮篾,是为了达到防蛀、防霉的效果。
5
编织:经纬编,也叫挑一压一编,是竹编工艺最常用的编织方法,其他的编法都是在经纬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如今,我国己有一百五十多种竹编方法。


常用编织法

常用编织法以实用为主,一般用于农家和日常生活用具。
竹编常用的编织技法是以挑压编为基础的。挑,是用编丝(或编篾)挑起被编篾,即编丝(或编篾)在被编篾之下;压,是用编丝(或编篾)压住被编篾,即编丝(或编篾)在被编篾之上。编织就是在两向互为垂直的篾或丝相互作挑和压的交织中来完成的。
挑压编根据产品的需要,分为挑一压一、挑一压二、挑二压二、挑三压三等,用丝、用篾都可以。若把不同宽度的竹丝篾片结合编织,产生的纹样便会丰富,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螺旋编”“圆面编”和“绞丝编”。

十字编

六角编

螺旋编

圆面编
装饰编织法

装饰编织法主要用在工艺竹编产品的编织中,常见的有“穿篾编”“穿丝编”“弹花”“插筋”“硬板花”“画面编”等。
“穿篾编”是在篾片疏编的基础上,再用篾片作有规律地穿插交织,使编织面由无数个有规则的几何图案组成。
“穿丝编”是在三角眼或六角眼的篾片疏编基础上,再用篾丝作有规律地穿插交织。

穿篾穿丝编
“弹花”又称外插花,它是采用匀薄而韧性好的篾片,在疏朗而有规律的编织面上靠篾片的弹性,将篾片两端依附在编织的缝隙里而形成一种浮雕式的图案花纹。

弹花编
“硬板花”是在挑三压三人字花编织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种图案花纹,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意愿编出简单的象形文字来。

硬板花图案编
叁
推荐书目


《与竹造物》
作者:张小开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
线上展览

I.源远流长显风雅

·竹编历史与技法
II.淡妆浓抹总相宜


·竹编地域特色
Ⅲ.竹韵悠悠编绮梦

·竹编当代艺术家

2025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公众号ID:ypqli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