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篇,才情绽放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古典诗词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如今,我们的中小学生们接过传承的接力棒,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续写着古韵的新篇,在此次古典诗词创作活动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才情与风采。

高中组优秀作品

01

《祝国庆》

《水调歌头·颂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周年》

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 黄家瑞

指导老师:才 华

浩浩黄河水,九曲绕乡关。经年从意河君,惆怅一方田。或向东山祈雨,又对荒郊长叹,此患忍堪延?贤者呼联手,梦筑翠微间。

江、汉、卫,三线并,水潺湲。层楼高起,春风收尽北方寒。血脉横通千里,博爱绵延万载,携手共承欢。神女犹惊语,华貌换新天!

注:“神女”二句用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神女”在见证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再次见证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

专家点评

词以“浩浩黄河水”开篇,气势惊人,颇有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之风。随后却是一转,写出人间苦黄河久矣,并以此引出“贤者呼联手,梦筑翠微间”以结上阕。过片“江汉卫”虽转犹承,恰到好处;再以“三线并,水潺湲”引出南水北调后的沧桑变化,受益之地人们“携手共承欢”。最后化用毛泽东《水调歌头》“神女应无恙”两句,亦颇贴切。

一直以来,我都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兴趣。古典诗词在造境与传情上都有独特韵味,并融合了汉语音调、声韵的声音美,使得它具有超越了散文与新诗的艺术效果。

刚开始学写旧诗,我是通过b站相关视频与王力教授著作《诗词格律》了解诗词最基本的常识,结合一直以来阅读的大量古典诗词,以书写个人经历,从此开启了古典诗词创作之路。旧体诗并不好写,要想达到不以辞害意,在声律要求与情感表达中寻找平衡点,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在基本掌握了格律,我开始了解更多创作技法,如省略、倒装、互文的使用,我的诗词内容也更加丰富。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对于古典诗词中的“炼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限制的字数下,选择合适的字来表达对于全诗的意境的确起着重要作用,用字传神就是诗人脱颖而出的原因。创作诗词道路虽然艰辛,但我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以及汉语的魅力。感谢事赛的主办方,让更多诗词爱好者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古典诗词在新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

02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周年有感》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  潘楚汐

指导老师:史文欣

议思出天府,北国旱海穷。

合力连南北,引流自西东。

千里百川上,十年一朝中。

四亿欣安业,曾有神伟功。

专家点评

此诗的中间二联对仗极为出彩,“南北”“西东”“千里”“十年”看似通俗,实是内涵丰富,总结贴切。可惜首联两句在意义上有些颠倒次序了,应该是“北国旱海穷,议思出天府”,因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中秋》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  潘楚汐

指导老师:史文欣

寂寂秋风夜,冷月隐昏黄。

徒觅远亲影,空闻金桂香。

千载心思短,百年意气长。

莫道嫦娥寞,相看玉兔航。

注:用嫦娥奔月思亲与玉兔号登月事。

专家点评

此诗题作“中秋”,实是写“嫦娥”,自注也谓“用嫦娥奔月思亲”,但是前三联全是虚写,直到“百年”一联才隐隐透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意。而最后一联,作者笔锋一转,用“玉兔号登月事”,倒也别出心裁。不过这首诗的瑕疵有二,一是颔联和颈联中用字欠锤炼,“徒”对“空”、“千载”对“百年”都是同意合掌;二是尾联“嫦娥寞”的“寞”字很别扭,因为在古代“寞”字几乎不单独使用。

在我孩提的记忆中,古诗词仅是父母和老师要求背诵的功课之一。直到六年级,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古诗文大赛。在备赛过程中,我被专辑里那些文辞优美、富有哲理的古诗文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激发了我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背诵一些诗词,偷闲还会翻翻《史记》《三国志》《红楼梦》等。

很快我就不满足于经典的诵读,开始尝试自己创作。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写,只是胡诌打油诗。后来,我通过阅读一些格律书籍,了解了平仄和押韵的基础知识,这才稍微规范了自己的创作。但时而会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就是用词与格律时有冲突。相较而言,我更倾向于使用古体诗,这既是因为我的创作水平有限,也是为了在表情达意时获得更大的自由。我始终认同曹雪芹“不以词害意”的观点。在比赛要求严格遵循格律的情况下,我还是选择以意为重,这导致我的作品在格律上仍有瑕疵,用词也较为朴实。比赛结束后,心中忐忑不安,并不对获奖抱有很大期待,但没想到能够获得荣誉,对此我深感荣幸,并衷心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认可和鼓励。我将继续保持这份对古诗词的热爱,并致力于传承下去。

03

《贺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周年》

上海市上海中学  蒋明芮

指导老师:葛 璐

江赴天地外,游鱼稻米乡。

一朝裁益道,万世继华章。

活水分南浙,奔泉济北荒。

众民皆喜足,九州展新芳。

专家点评

南水北调十年这样的大事件写成五律是有点难度的,再技法上一定要以虚带实,以虚写实。就如本诗首联,即一句虚,一句实。中间二联是全诗最大的良点,但也是最大的缺点。亮点是对仗较为工稳,缺点是可能囿于不失粘,颔联和颈联倒置了。应该先“活水”联,正好承“游鱼稻米香”,而“万事继华章”又正好带去尾联的“众民”句。

诗,是我多年的挚友。它是生命里的一扇窗,向我介绍了随着岁月更迭而愈发绚丽的世界,又容纳了我无数次的呐喊和低语。

古诗词于我而言从来不是枯燥晦涩,而是韵律起伏中的波澜壮阔,是情景流转间的柳暗花明,是一次次触及灵魂的震撼与拍案叫绝的欢喜。所以我读诗,随后迫切地在背诵间反复品味,一段段将其积淀在脑海中。然后我静待我的成长,等我的故事翻到某页,恰与某段诗共鸣。

写诗,也成为我成长的一部分。儿时随手写下的散文诗行,是孩童的懵懂在描摹世界的轮廓;稍长一点,开始学会押韵,慢慢触碰情感的深浅;最后是对着经典诗词和格律书,一字一句地讲究平仄对仗,在更为严格的规矩下试着驾驭文字。可我总不以写诗为目的一一对人生而言,重要的是“有感而发”的“感”,而诗存在,是为了记住每个阶段的自己的声音。

技艺尚在学步阶段得到奖项的肯定,我不胜荣幸,也越发相信诗是属于我的语言。老师的引导与鼓励,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以及朋友认真客观的评价,使我在这条路上有了莫大的动力,使我从未放下手中的笔。我将继续前往眼前心底的山海,笔耕不辍。

04

《水调歌头·南水北调十年》

上海市川沙中学 吉紫嫣

指导老师:郭 齐

浩汗干江水,骋鹜济渔舟。

寻诹五代尘事,自古浪悠悠。

了却一方民计,俯仰乾坤宏盛,承全更奔流。

寄志塞边马,惯看水方鹜。

横峰岭,过城塞,上楼头。

句年倏逝,燕动为赡朔为周。

京冀生民既遂,川藏遗珠犹念,西望待谋筹。

回溯击楫处,与子共寻求。

专家点评

开篇首句“浩汗干江水”,气势比起前首“浩浩黄河水”不遑多让;再以“五代”“自古”相接,自然而顺。“了却”二字好,精练地总结十年之功,再直指今日。过片再以南水北调既承又转,随后以京冀、川藏大空间转换。全词结构似散而紧,层层推进。唯多有臆造生词,如“水方鶖”不知何意,“鶖”字似有凑韵之嫌。

《新岁》

上海市川沙中学 吉紫嫣

指导老师:郭 齐

迎新除旧帖,椒酒暖寒风。

鞭炮明新月,吴图弈老桐。

往年别漫漫,来岁贺融融。

岂羡清平远,踌躇盛世中。

注:

1.“旧帖”化用王安石诗“总把新桃换旧符”。

2.“椒酒”化用屈原《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指迎新祝寿。

专家点评

写迎新年,首句“迎新除旧帖”即化用王安石诗“总把新桃换旧符”。“旧帖”,作者本来写作“旧符”,后来发现“符”是平声七虞韵,而全诗押的是一东韵,所以灵机一动,改为“旧帖”。旧帖就是旧的春联。元杨瑀《山居新话》:“元统间,余为奎章阁属官,题所寓春帖曰:‘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顺便说一句,如果此诗押七虞韵,首句可以写作“迎新换旧符”。中间二联对仗都较工稳,只是“吴图弈老桐”句,“吴图”即棋谱,“弈老桐”费解。

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

又逢一年冬,又逢一年中沪上古典诗词创作的盛会。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上海市中小学生古典诗词创作活动,能够获得一等奖,我十分意外与惊喜。依稀记得,最开始试着写诗还是小学时,懵懂的文字在手中拼拼凑凑,凑出了我与古诗词缘分的开端。而后六、七年,古诗词成为了我记录生活、抒写情绪的方式,始终伴在我的身边。随着书越读越多,我渐渐懂了格律平仄、押韵对仗,所写的诗词也渐有起色。2023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第一次尝试参加这一比赛,幸获二等奖;今年再次挑战,成功地超越了自我,获得一等奖。此番获奖,既是对我在古诗词创作方面热爱与投入的一份肯定,大概也是古典诗词给予我的一缕回音。

对我而言,古典诗词早已不拘于语文课堂。于闲暇时捧书阅读,执笔凝思,惊叹于先人飞扬的文采。这无论是对阅读抑或是写作而言,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提升与造就。希望在未来的书山学海中,古诗词能继续与我相伴,给予我力量,促使我进步;也祝愿古典诗词能在新时代下收获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组创作试题

题一:

请阅读以下材料,以“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周年”为主题,创作一首作品。

2024年是“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周年。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1958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根据毛主席南水北调的构想和专家们的规划,提议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会议的支持和批准。毛泽东在会上兴奋地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了。”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截至2022年5月,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

截至2024年9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

题二:

“用典”就是用特定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义,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也是很高级的一种手法。

用典一般分“语典”和“事典”两类。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春风十里”就是用“语典”,出自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之,以此来表示扬州。

王昌龄《出塞二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用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史实(见《史记》、《汉书》),这就是用事典。

用典的方式可以明用、暗用、侧用。用典恰当巧妙,可以使诗文语言更加精炼,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其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请根据以上材料,创作一首与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有关的诗。诗中至少有一句要用典。

    以上获奖作品,宛如熠熠星辰,照亮了我们探寻古典韵味的征途。它们承载着青春的思索、梦想的绮丽,让古韵与今风完美交融。希望每一位品读这些佳作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也期待更多同学能以获奖者为榜样,在平仄韵律间抒发豪情壮志,于墨香诗韵中传承华夏文明。未来,愿诗词之花在校园持续绽放,馥郁满园,孕育出更多璀璨夺目的文学之星!

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长按二维码识别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