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滚滚、毛茸茸
长着龅牙、站着打架...
近日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荧屏
其中的土拨鼠形象也跟着火了一把
相信你也见过它的表情包
不禁让人好奇,它究竟是啥动物?
土拨鼠
土拨鼠,学名旱獭,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土拨鼠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它们体型粗壮,一般成年体长在30~60厘米之间,体重可达3 ~7 千克,相较于一般的鼠类,堪称 “大块头”。土拨鼠的外形憨态可掬,头部短而阔,耳朵小巧,眼睛圆溜溜的。它们身披短而密的毛,毛色多样,常见的有褐色、灰色等,这使得它们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

旱獭是土拨鼠,而土拨鼠不是旱獭。“土拨鼠”这个称呼实际上只是一个泛指。它既可以用来指代旱獭属的旱獭们, 也可以指代草原犬鼠属的草原犬鼠们。也就是说叫土拨鼠的不仅仅是旱獭。

土拨鼠的叫声
哪吒电影中土拨鼠角色“啊~”的大叫,其实是网络上的一个梗。来源于一个广为流传的视频,这个视频中的动物并非我们国内的种类,而是生活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灰白旱獭。
我们常见的视频中土拨鼠的咆哮声其实是后期合成的,实际上旱獭并不会大声地吼叫,它们真正的叫声像小鸡“叽叽”的声音,但是更尖厉一些。当它们发现危险,感到受到威胁时就会直立起来发出尖叫,一来可以警告对方不要轻举妄动,二来可以及时通知周遭的其它伙伴危险正在靠近。
土拨鼠的语言系统比猴子的语言系统还要复杂。曾经有位科学家做过“实验”他分两次穿过土拨鼠的聚集区,一次不携带枪支,一次携带枪支。他发现,站岗的土拨鼠两次发出的声音都不同,这说明土拨鼠能够描述复杂的信息。
草原上的最强“挖掘机”
土拨鼠拥有发达的前肢、向内弯曲的四只爪子和弧形的脊椎,这些为它成为草原最强“挖掘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土拨鼠们会一起挖掘洞穴,防御外敌,它们能挖出四通八达的洞穴,这些洞穴结构复杂,光洞口就有上百个。它们的洞穴口往往会有一圈隆起的土堆,可以很好地防止雨水倒灌,主巢往往设在地穴的尽头处,铺有草垫,隧道系统的设计能使空气流通,整个洞穴庞大而又错综复杂、设计精密。它们还会不断修整洞穴,使其更加舒适、安全,这些工作量和科学程度更是让人称奇。

土拨鼠是大草原上的关键物种,它们在生态环境中很重要。整个草原生态系统都依赖这些小体型哺乳动物。它们的粪便富含氮,改善了土壤的质量。草原土拨鼠也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它们废弃的洞穴成为各种动物筑巢的地方,包括蛇和穴居猫头鹰。
土拨鼠作为研究肝炎的重要动物模型
土拨鼠在生物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肝炎研究领域。其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生理特性都使其成为了科学家们探究肝炎疾病的理想对象。由于WHV与HBV在基因组构成方面的相似度大于禽类肝炎病毒,可以在天然宿主体内研究病毒的整个生活周期,因此土拨鼠模型也是目前在HBV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此外,土拨鼠从感染到发展成肝癌的过程相对较短,这也为研究肝癌的成因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它们身上可能携带致命的鼠疫

喜马拉雅旱獭是我国发现的鼠疫杆菌的主要自然宿主之一。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特点。一旦感染,患者可出现败血症症状,包括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病死后尸体表现出紫黑色,因此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当年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就是鼠疫,造成了欧洲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甘肃省地方病协会会长席进孝表示,旱獭身上潜藏着我国甲类传染病——鼠疫。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包括旱獭在内的各类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游客们在草原上见到和接触旱獭的机会也变多了。人们对鼠疫没有天然免疫力,如有接触、剥食和携带鼠、旱獭等动物行为,会增加感染鼠疫的风险
案例:
2009年7月,青海省某地发生一起人间鼠疫疫情,造成3人死亡,共有患者12人,疫源是一只野生旱獭;
2012年9月,四川省某地村民食用一只旱獭后感染鼠疫死亡;
2014年7月,甘肃省某地牧民误入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放牧后确诊鼠疫;
2023年8月,内蒙古某地报告1例鼠疫确诊病例,相关部门称该病例接触野生动物导致感染。

如果你在野外见到土拨鼠,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可爱,都不要与它近距离接触,更不能抚摸它!希望大家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科学地保护自己,远离潜在的健康风险。

编辑:四月

参考文献:

[1]. 草原上的最强 “挖掘机”[J]. 红领巾(探索),2022(Z1).

[2].艾灵, 朱彬, 王俊忠, 陆蒙吉, 杨东亮, 王宝菊. 土拨鼠肝炎病毒感染模型在乙型肝炎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8, 26(05).
[3].关于草原土拨鼠,你可能不知道的5件事[J]. 时代英语(高二), 2020(02).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国家应急广播、科普中国、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除已标注来源外,本文图片均来自包图网(获授权使用),转载可能引起版权纠纷。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