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997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4分钟

可点击右上角小圆点“听全文”~

本期导读

1. 八年后有概率碰撞地球的小行星;

2. 被忽视的小分子片段有重要功能;

3. 原始细胞在更宽泛的条件下形成;

4. 月经杯使用不当可能引起并发症;

5. 激光与水流拓展质子束使用场景;

01

具有潜在撞击地球概率的小行星2024 YR4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它的大小大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这颗小行星在未来八年内与地球相撞的概率目前超过2%。

作为比较,经常被人命令“启动!”的某游戏抽卡出金的概率为0.6%。

虽然科学家们并不感到恐慌,但他们正在密切关注它的动向。

2024 YR4于2024年12月27日首次被智利的El Sauce天文台通过望远镜发现。这个望远镜属于“小行星陆地撞击最后警报系统”(ATLAS),根据其亮度,天文学家估计2024 YR4的宽度在40米到90米之间。

2024 YR4的轨道高度椭圆,每四年绕太阳一周,目前,它正在远离地球,下一次近距离飞越地球将在2028年。

自发现以来,这颗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概率有所上升。根据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的数据,2024 YR4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的概率最初为1.3%,随后在2月5日上升至1.6%,2月7日进一步上升至2.2%。

截至最新数据,ESA的预测概率为2%,而NASA的预测为2.1%。不过,科学家们强调,这个概率可能会继续变化,甚至可能降至零。

如果2024 YR4真的撞击地球,它可能会造成城市级别的破坏。根据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IAWN)的备忘录,可能的撞击地点包括东太平洋、南美洲北部、大西洋、非洲、阿拉伯海和南亚。

最接近的现代类比是1908年的通古斯事件,当时一颗直径30至50米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在西伯利亚上空爆炸,摧毁了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

2024 YR4如果撞击地球,预计也会在空中爆炸,释放出相当于800万吨TNT的能量,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500倍以上。

尽管2024 YR4的潜在威胁令人担忧,但专家们强调,人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NASA在2022年成功进行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通过撞击小行星改变了其轨道。科学家们认为,类似的方法可以用于2024 YR4。

此外,还有一些实验性的想法,如使用激光蒸发小行星的一部分以产生推力,或者使用“重力牵引器”通过引力缓慢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总之,虽然2024 YR4的潜在威胁引起了关注,但科学家们相信,通过现有的技术和国际合作,人类有能力应对这种挑战。

本次发现的小行星2024 YR4 

(图片来源:AFP/NASA/New Mexico Institute of Technolog)

课代表总结:恐龙:这我熟!真的熟!熟透了……

 参考文献: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world/asteroid-2024-yr4-what-you-need-know-4933101

02

曾被忽视的“垃圾”RNA其实有重要功能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一些曾被认为无用的RNA小片段,实际上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RNA片段被称为“内含子”,它们属于转运RNA(tRNA)的一部分。

转运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负责帮助氨基酸链的组装,而内含子则是在tRNA发挥作用前被剪掉的部分,因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没有功能的“垃圾”RNA。

然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内含子并非无用。它们在某些情况下会附着到负责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分子上,导致这些分子降解,从而阻止蛋白质的生成。研究人员将这类内含子称为“fitRNAs”。

多年来,科学家们观察到一些奇怪的现象:这些内含子与其他RNA分子之间存在不寻常的序列关系,细胞会用多种方式处理它们。

而且,当增加细胞生活环境中的氧化剂时,某些内含子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这些现象让研究人员怀疑,内含子可能并非“垃圾”,而是有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功能。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进行了多年的实验。他们发现,当这些内含子从tRNA上被剪下后,会与特定的信使RNA(mRNA)结合,导致mRNA降解,从而阻止蛋白质的生成。

这一机制与另一种小RNA——微RNA(microRNA)的功能类似(microRNA:我还获过诺奖呢!)。研究人员认为,fitRNAs的存在可能为细胞提供了某种优势。通过抑制某些蛋白质的生成,它们可能在细胞分裂和繁殖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尽管这些内含子在正常情况下可能作用不大,但在面临生存压力时,它们的稳定性可能变得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揭示了细胞内含子的新功能,挑战了我们对“垃圾”RNA的传统认知。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探索这些内含子在细胞应对热压力、饥饿等极端条件下的作用,进一步揭示它们在细胞生存和进化中的重要性。

tRNA示意图 

(图片来源: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代表总结:话说新年伊始,确实应该买条“转运RNA”项链戴一戴嘞!

参考文献:

Regina T. Nostramo, Paolo L. Sinopoli, Alicia Bao, Sara Metcalf, Lauren M. Peltier, Anita K. Hopper. Free introns of tRNAs as complementarity-dependent regulators of gene expression. Molecular Cell, 2025; DOI: 10.1016/j.molcel.2025.01.019

03

原始细胞的可能形态,分布比想象中更为广泛

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一个主流理论认为,简单的化学分子逐渐变得复杂,最终形成了原始细胞(protocells)——这些是非生命的结构,因为虽然长得像细胞,但是无法繁殖。即便如此,它们但被认为是现代细胞的先驱。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可能的原始细胞候选者:聚酯微滴。这些微滴是由α-羟基酸(αHAs)通过简单的聚合反应形成的。αHAs是早期地球上可能存在的化合物,可能由闪电或陨石带来,随后在水环境中通过再水合形成微滴。

最近,东京工业大学地球生命科学研究所(ELSI)的一项研究为聚酯微滴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证据。这项研究表明,聚酯微滴可以在比之前认为的更广泛的早期地球条件下形成。

2019年,研究团队发现,聚酯微滴可以通过简单的脱水过程形成。当将苯乳酸加热到80°C时,它会变成凝胶状物质,随后在再水合时形成无膜的微滴。

早期的实验室测试通常使用高浓度的αHAs和较大的反应体积,这可能并不反映早期地球的条件。因此需要突破这些限制,看看这些原始细胞是否真的可能在早期地球上形成。

为了模拟更现实的条件,研究人员降低了苯乳酸的浓度和反应体积。他们发现,即使只有0.005毫升苯乳酸,聚酯也能合成并形成微滴。

这表明,聚酯微滴可能在封闭空间(如岩石孔隙)或稀释环境(如洪水或降水后的环境)中自然形成。

为了进一步测试现实条件,研究团队模拟了古代海洋中的盐度环境。他们在反应物中加入了钠盐、钾盐和镁盐,发现聚酯合成和微滴组装可以在钾盐和钠盐中进行,但在镁盐中无法进行。这种情况与原始海洋的条件相似。

这项研究的结论清楚地表明,聚酯原始细胞在早期地球上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常见。这为下一代实验室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包括海洋、淡水、盐水以及封闭空间(如岩石孔隙)在内的多种原始环境,可能都支持了这些原始细胞的形成,不仅在地球上,也可能在其他地方。

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表明生命可能从更广泛的环境中诞生。

实验条件下合成的原始细胞 

(图片来源:Tony Z. Jia)

 

课代表总结:求生命起源新线索,懂的滴滴!

参考文献:

Mahendran Sithamparam, Rehana Afrin, Navaniswaran Tharumen, Ming-Jing He, Chen Chen, Ruiqin Yi, Po-Hsiang Wang, Tony Z. Jia, Kuhan Chandru. Probing the Limits of Reactant Concentration and Volume in Primitive Polyphenyllactate Synthesis and Microdroplet Assembly Processes. ACS Bio & Med Chem Au, 2025; DOI: 10.1021/acsbiomedchemau.4c00082

04

月经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月经杯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经期管理工具,越来越受到女性的欢迎。

然而,最近一项发表在《BMJ病例报告》中的研究提醒我们,如果月经杯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导致肾脏肿胀等并发症。

这项研究报告了一名30多岁女性的病例。她在使用月经杯后,出现了尿血、右侧腰部和骨盆间歇性疼痛的症状,持续了大约6个月。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右肾和输尿管出现了肿胀。进一步扫描显示,月经杯的位置正好靠近输尿管进入膀胱的开口处,阻碍了尿液的正常流动。

医生建议她在接下来的月经周期中停止使用月经杯,并在一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肾脏肿胀已经消退,尿液也恢复了正常流动。她的症状完全消失,医生得出结论:月经杯的位置不当导致了她右输尿管的尿液流动受阻。

虽然月经杯的并发症较为罕见,但潜在的风险包括疼痛、阴道损伤、过敏反应、漏尿、尿失禁以及感染等。

这主要是因为输尿管在进入膀胱时与阴道非常接近,如果月经杯位置不正确,可能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

尽管类似病例非常少见,但研究人员强调,女性(以及临床医生)需要更好地了解月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潜在风险。正确选择月经杯的形状和尺寸,并确保其位置合适,是避免对上尿路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

研究人员建议,女性在使用月经杯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

总之,月经杯是一种环保且方便的选择,但正确使用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其潜在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女性可以更安全地享受这一经期管理工具带来的便利。

月经杯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课代表总结:再熟悉的东西,也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哦。

参考文献:

“Ureterohydronephrosis due to a menstrual cup” by Clara Maarup Prip and Lotte Kaasgaard Jakobsen, 1 January 2025, BMJ Case Reports CP.

05

激光与水流的奇妙结合

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种革命性的方法,利用高功率激光和简单的水流来生成质子束。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质子束的应用方式,尤其是在医学、工业和科学研究领域。

质子束是一种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够精确地瞄准特定材料,因此在癌症治疗、半导体制造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与X射线不同,质子束能够将能量集中在特定位置,从而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然而,传统的质子束生成方法依赖于大型、昂贵的粒子加速器,如同步加速器。这些设备虽然能够产生高能质子束,但其庞大的体积和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转向了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LPA)。LPA利用高强度的激光轰击目标,产生与传统加速器相当的粒子束,但所需的加速距离大大缩短。

然而,LPA技术一直面临两个主要挑战:一是激光每次轰击后都会破坏目标,需要不断更换目标;二是生成的质子束通常会发散,无法保持紧密的聚焦。

最近,科学家们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而他们的“秘密武器”竟然是一股简单的水流。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使用了一股薄薄的水流作为激光轰击的目标。与传统固体目标不同,水流在每次激光轰击后能够自我修复,从而避免了频繁更换目标的麻烦。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激光击中水流时,蒸发的水蒸气形成了一个云团,与质子束相互作用,产生了磁场。这些磁场自然地将质子束聚焦,使其变得更加紧密和明亮。

与使用固体目标的实验相比,水流目标将质子束的发散程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并将束流效率提高了一百倍。

此外,质子束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能够在每秒五次激光轰击的频率下持续运行数百次。

这一意外发现为LPA技术的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更高能量的系统,从而生成更亮、更高能的质子束。

这不仅有望推动癌症治疗的发展,还可能为半导体制造和惯性约束聚变等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这项研究的成功标志着质子束生成技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科学家们不再完全依赖模拟,而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驱动物理过程,测试不同的激光强度、目标密度和环境压力。

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带来更多令人兴奋的应用前景。

用水靶可以产生自然聚焦、更紧密对准的质子束。

(图片来源:Greg Stewart/SLAC)

课代表总结:这质子枪这么“水”,没想到还挺先进的嘞!

参考文献:

“Stable laser-acceleration of high-flux proton beams with plasma collimation” by M. J. V. Streeter, G. D. Glenn, S. DiIorio, F. Treffert, B. Loughran, H. Ahmed, S. Astbury, M. Borghesi, N. Bourgeois, C. B. Curry, S. J. D. Dann, N. P. Dover, T. Dzelzainis, O. C. Ettlinger, M. Gauthier, L. Giuffrida, S. H. Glenzer, R. J. Gray, J. S. Green, G. S. Hicks, C. Hyland, V. Istokskaia, M. King, D. Margarone, O. McCusker, P. McKenna, Z. Najmudin, C. Parisuaña, P. Parsons, C. Spindloe, D. R. Symes, A. G. R. Thomas, N. Xu and C. A. J. Palmer, 24 January 2025,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25-56248-4

作者:牧心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这里是通往恐龙灭绝的地狱之门 >>

RNA是隐藏大BOSS?>>

生命起源的过程可能是这样...... >>

高功率激光与高能粒子加速器的交叉融合 >>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