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661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6分钟

可点击右上角小圆点“听全文”~

最近爆火的《哪吒2》中,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了一张坐垫?

土拨鼠大王被哪吒打飞落地,我们才发现它的宝座上有一张表情呆滞的动物皮毛坐垫。这是啥动物?

首先,这张地毯拥有犬科动物的基本特征,但绝非普通狐狸。普通赤狐拥有妩媚的尖下巴,而这张坐垫却顶着一张宛如麻将牌的大方脸——这正是青藏高原特产物种藏狐的“注册商标”。

(图片来源:inaturalist)

而饺子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川西的土拨鼠给了他这段剧情的灵感,进一步肯定了,这坐垫正是土拨鼠在川西地区的死对头——藏狐

通常我们说的土拨鼠就是指旱獭,我国有4种旱獭,分别是灰旱獭、长尾旱獭、西伯利亚旱獭和喜马拉雅旱獭(也就是这部影片的配角)。

电影里并没有交代藏狐坐垫的来历,也许是土拨鼠们猎杀藏狐的成果?然而,在海拔4500米的高寒舞台上,现实世界的剧本截然不同。

倘若土拔鼠真遇到了藏狐……

还记得这张著名的照片吗?

生死对决

(图片来源:鲍永清摄)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在中国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该地区是藏狐和喜马拉雅旱獭的栖息地。摄影师鲍永清拍下了这生动一幕:一只旱獭因藏狐的突然出现而惊慌失措,露出极度恐惧的表情。

可见,倘若旱獭真遇到了藏狐,只有被吓死,或者直接死的份。

藏狐是一种适应高山地区的犬科动物,体型较小,但异常机敏。在自然界中,藏狐对小型哺乳动物有着显著的捕猎优势,因为够狡猾。

(图片来源:adityaa_chavan)

研究表明,藏狐通常依靠快速的行动和出其不意的战术来接近并捕捉它们的猎物,旱獭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旱獭还不是藏狐的主要食物。在一项2009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捕捉5只藏狐,让它们带上追踪器,然后进行无线电监测。这样可以定位藏狐在野外的活动区域,方便找到它们的粪便。找到粪便后,就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的食物来源。

结果发现,高原鼠兔是藏狐的主要食物来源,在食物样本中出现率极高。研究中把九月至十月称为“高鼠兔密度的季节”,那时正值秋天,准备过冬的鼠兔比较活跃,当然也更容易被猎杀。在高鼠兔密度的季节里,鼠兔出现在藏狐食谱中的比率高达86.5%;研究中的“低鼠兔密度的季节”则对应三月到五月,那个时段里鼠兔刚经过了严酷的冬天,数量有所减少,不过就算是这样,鼠兔的出现率还达到了80.5%,足可见其在藏狐饮食中的中心地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而旱獭则是次要食物来源。在高鼠兔密度季节里,样本中发现旱獭的次数为4次,出现率为7.7%;在低鼠兔密度的季节,也是4次,出现率为9.8%。

虽然藏狐吃旱獭吃得少,但说明了一件事,旱獭在藏狐面前总归只是猎物。

土拨鼠:地道战嘿地道战!但是……

尽管藏狐能捕食旱獭,但旱獭并不是“坐以待毙”的角色。它们也进化出了防御机制。旱獭的群体生活方式非常有趣,整个群体共同合作,形成一个紧密的社会网络。当有天敌接近时,旱獭会发出尖锐的警报声来警告其他成员,并迅速返回巢穴。它们的巢穴系统复杂,深埋地下,可以为旱獭提供较为安全的庇护所。

2019年,研究人员在甘肃省的高寒地区对旱獭的洞穴进行了研究。他们使用无人机进行探测,成功定位了131个洞穴。这些洞穴位于三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上:阳坡、阴坡和平坦地带。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结果发现,不同地形上的洞穴特征差异很大。阳坡上的洞穴往往更大,能够提供更好的日照和温暖,而阴坡上的洞穴则更像“避难所”,保护旱獭免受极端天气和捕食者的威胁。

阴坡通常植物密度较高,环境更为隐蔽,可以帮助旱獭躲避捕食者。旱獭在阴坡挖洞穴后,能安全地进出,监测周围环境,同时找到食物(它们是植食动物,主要以牧草嫩芽、根、茎、叶为食)。

当然也有倒霉的时候,也就是鲍永清拍的那张《生死对决》里的旱獭,它刚出洞穴,好巧不巧藏狐就在一旁,令其措手不及……根据鲍永清的表述,当时虽有其他旱獭前来救援,但双方在一番缠斗后,照片中的主角仍命丧狐口。

(图片来源:鲍永清摄)

 

有时候,藏狐甚至会去抢占旱獭的洞穴。之前在青海的嘉塘草原上,研究人员通过红外摄像机的观察发现,藏狐多次试图占据旱獭的洞穴。

藏狐无法自己挖掘洞穴,旱獭的洞穴对于藏狐来说非常适合用作栖息地。旱獭在面对藏狐的入侵时,会站立并试图用威胁性的姿态来保护自己的领地,但由于藏狐体型更大且攻击性更强,通常能够占据上风。

不管是直接捕杀还是强行占家,旱獭在藏狐面前只有被欺负的份……

看来,土拨鼠大王“逆天改命”的梦想只能存在于电影里了。

参考文献:

[1] Wang Z H, Wang X M, Chmura A A. Den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foxes (Vulpes ferrilata) in shiq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J]. Zoological Studies, 2008, 47(4): 445-454.

[2] Wang S L, Hou F J. Burrow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armota himalayana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1, 11(13): 9100-9109.

作者:苏澄宇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因为人类的猎杀,这种瘟疫再入人间 >>

野外遇到动物弱肉强食,要出手干预吗?>>

复活哪吒真要用藕,数学家已经证明了 >>

撸狗也有“高原反应”?“藏区癌症”真要命 >>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