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耳石微化学——解码生命历程的“环境硬盘”

在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这片蓝色疆域中生活着超过3万种鱼类。这些水生精灵如何应对环境变迁?它们的生命历程隐藏着怎样的生存密码?科学家们发现,答案就镌刻在鱼类耳石这一神奇的生物矿物中。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如同一把打开鱼类生命档案的金钥匙,正在为人类揭示水生生态系统的奥秘。这种直径不足1厘米的钙质晶体,竟能完整记录鱼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命轨迹,其储存的环境信息之丰富,堪比现代计算机的硬盘存储器。

一、耳石:鱼类自带的生命记录仪

耳石是硬骨鱼类内耳中的碳酸钙晶体,主要由碳酸钙(约96%)、有机质(约3%)及微量元素(约1%)构成,起到听觉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耳石主要是鱼类在通过鳃进行呼吸时,会从水中吸收钙离子,这些钙离子在进入耳石囊后会与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碳酸钙,在耳石囊内沉积形成。鱼类的耳石有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三种,每种各1对,分别位于鱼体左右内耳前庭器的椭圆囊、球囊和壶囊内[1]。

图1 耳石在硬骨鱼体内的位置

耳石具有独特的层状生长结构。这种生物矿物在鱼类胚胎发育阶段就开始形成,在显微镜下观察,耳石截面呈现出树木年轮般的同心圆结构,也就是耳石的年轮和日轮。一般而言,生活在温带地区的物种,春夏季节水温上升、饵料生物繁盛,生物体代谢旺盛、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且均衡,此时形成的环纹宽且稀疏;到秋冬季节,水温下降、饵料生物贫乏,生物体代谢缓慢、摄食强度小,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此时形成的环纹狭且致密。到翌年春季则恢复生长,开始新一轮周期。如此在硬质组织上表现为宽阔环纹(疏带或明带)和狭窄环纹(密带或暗带)交替排列的现象,一年之中形成的明带和暗带合称为年增量,明暗带间明显的分界线称为年轮[2]。

图2 一条18+龄鳟鱼耳石横截面,图中展示了鱼类的年轮[3]

在早期的研究中,因为耳石具有物种的特异性,即不同鱼类耳石的形态差异显著,故而主要用于鱼类的物种分类,尤其可以用于区分一些仅看外观难以辨别的物种。例如,同属于石首鱼科的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它们的外观十分相似,但耳石形状有很大区别,人们可以通过它们的耳石加以区分[4]。甚至在同一种鱼类中,来自不同地区种群的耳石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来自广东硇洲的大黄鱼,与来自福建和广东东部的大黄鱼耳石形态存在显著差异[5]。

图3小黄鱼(上左)及其耳石(a、b)与棘头梅童鱼(上右)及其耳石(c、d)的形态比较[4]

图4 硇洲族、闽-粤东族大黄鱼及其矢耳石[5]

作为环境记录载体,耳石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鱼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周边环境变化,都可以通过测定耳石中的元素变化的方式推测出来。目前已在鱼类耳石中检测到的元素有50多种,根据元素的含量多少,可分为大量元素(Ca、C、O、N)、常量元素(Cl、S、Mg、Na、P、Sr、K)及微量元素(Ba、Mn、Pb、Zn等)[6]。耳石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组成稳定,抗降解能力强,即使鱼类死亡后仍能完整保存环境信息,例如水中化学元素浓度、水温和盐度变化。更重要的是,相比其他生物标记(如鱼鳞或骨骼),耳石没有代谢重建过程,能真实反映历史环境状况。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鱼类生态的“黑匣子”。

二、微化学分析的科技密码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是耳石分析的核心技术。该技术通过高能激光束逐层剥蚀耳石样品,产生的气溶胶被质谱仪实时检测,可同时分析30余种元素含量。现代仪器的时间分辨率可达微米级,相当于能读取鱼类生命历程中每一天的环境变化。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MPA)方法可以通过聚焦电子束激发耳石表面元素的特征X射线,实现主量元素(如Ca、Sr、Mg)的二维空间分布成像[7]。

元素指纹图谱构建是数据分析的关键环节。锶钙比(Sr/Ca)能精确反映水体盐度变化,钡钙比(Ba/Ca)指示淡水输入强度,它们是最常用于判断鱼类生活史的两种元素比值。耳石中一些重金属元素,例如铅、汞等元素直接与水环境呈正比,人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元素的浓度,确定鱼类生活环境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多元素数据进行模式识别,科学家能重建鱼类迁徙路径[8]。

同位素示踪技术为耳石分析增添了新维度。碳氧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比值也能追溯鱼类的生活史,一般而言,δ13C同位素主要受到鱼体代谢影响,可以反应鱼类的食物和营养状况,而δ18O可以反应鱼类所经历的温度、环境盐度等环境变化[9]。

三、生态研究的革命性工具

正如前文所述,鱼类的耳石是由其在呼吸过程中摄入的钙离子沉积而成,与此同时,水体中的其他元素也会经由鱼鳃进入鱼体,并最终沉积于耳石之中。这一过程实质上揭示了鱼类生长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印记。因此,通过对耳石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洞察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并追溯其栖息环境的变化历程。

2015年底,位于巴西东南部Dose河的Fundão大坝坍塌,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尾矿灾难,向周边水域释放了至少5000万立方米的铁矿尾矿。研究人员测定当地鱼类的耳石微化学变化,发现Dose河及周边水域中鱼类耳石中Ba/Ca、Fe/Ca、Mn/C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河流鱼类的耳石,并确定这些比值的变化很可能与Fundão大坝溃坝事件相关,体现了耳石微化学在识别水环境污染中的重要作用[12]。

参考文献 [1]CAMPANA S. Chemistry and composition of fish otoliths:pathways,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J].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999, 188: 263-297.

[2]GREEN B S, MAPSTONE B D, CARLOS G, 等. Tropical Fish Otoliths: Information for Assessment, Management and Ecology: 卷 11[M/OL].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9[2023-09-16]. http://link.springer.com/10.1007/978-1-4020-5775-5.

[3]BARTZ K K, VON BIELA V R, BLACK B A, 等. Fish Ear Stones Offer Climate Change Clues In Alaska’s Lakes[J]. 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2022, 10: 726495.

[4]张硕, 张潇, 高世科, 等. 海州湾海洋牧场区两种石首鱼科鱼类耳石形态特征与生长特性[J]. 生物学杂志, 2023, 40(04): 62-69.

[5]阳敏, 秦蛟, 古龙, 等. 综合鱼体、耳石形态与耳石微化学的硇洲族和闽-粤东族大黄鱼的种群识别[J].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31(12): 1511-1523.

[6]CHENA Z, JONESB C M.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33 Major, Min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Juvenile and Larval Fish Otoliths by High Resolution Double Focusing Sector Fiel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J]. 2006.

[7]王玉堃, 唐学玺;孙耀. 耳石微细结构和微化学示踪技术在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D/OL]//中国海洋大学. 2015.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i_LPdPvRpB4qO3QoSLPb5jN1sdIVLwzwHg-ha038uXInsD5WXDKYio0sSPl99SU9JuuG8jhlzQ6kBZ7Q-cm_EQoNl2Cp6zrvPJOW3Iqzd9Sh69-IYrYGZHsibC1SbOKFiUZUEjR1LFY-lulig4TP77g4skr0mucTKdrIO57ySRcvoiqoRUh0ZzCMxdjofnX8oMv9nijjRPI=&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8]熊瑛, 刘洪波, 汤建华, 等. 耳石微化学在海洋鱼类洄游类型和种群识别研究中的应用[M]//生命科学: 卷 27. 2015: 953-959.

[9]轩中亚, 杨健. 基于耳石微化学和种群遗传学的长江中下游刀鲚种群生态学研究[D/OL]//南京农业大学. 2021. https://link.cnki.net/doi/10.27244/d.cnki.gnjnu.2021.000090.

[10]姜涛, 王成友, 杜浩, 等. 中华鲟硬组织微结构及微化学的特征探索[J]. 水产学报, 2021, 45(03): 424-432.

[11]JESSOP B, CAIRNS D, THIBAULT I, 等. Life history of American eel Anguilla rostrata: new insights from otolith microchemistry[J]. Aquatic Biology, 2008, 1: 205-216.

[12]DAROS F A, CONDINI M V, ALTAFIN J P, 等. Fish otolith microchemistry as a biomarker of the world’s largest mining disaster[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07: 151780.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