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全球每年约900万人因重金属污染致病,传统检测技术却受困于“测不准、测不快、测不起”三大难题。近日,中山大学团队在《工程》期刊发布创新成果,研发出一种具有反蛋白石结构的智能水凝胶珠(IIHBs)。这种形似鱼子酱的微型材料,不仅能够像变色龙般识别特定重金属,还可通过替换“识别代码”变身全能卫士,为水质安全监测带来颠覆性突破。

自然启示录:当蝴蝶翅膀遇见章鱼触手

研究团队从两大自然现象中获得灵感:蝴蝶翅膀的结构显色原理章鱼触手的分子识别能力。传统离子印迹材料虽能特异性吸附目标物,却因孔结构无序导致信号响应迟缓。此次突破通过三步仿生设计破解困局:

骨架铸造:用二氧化硅胶体晶体构建三维有序纳米孔,精度达130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千分之一; 记忆植入:在纳米孔隙中注入铜离子-壳聚糖复合物,经紫外固化形成“离子指纹”识别位点; 功能进化:嵌入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使其具备磁性,如同赋予材料“章鱼触手”,实现检测后快速回收。

这种反蛋白石结构使水凝胶珠比表面积提升5倍,响应速度较传统材料提高3个数量级,在电子显微镜下宛如微缩版蜂巢。

跨界革命:从实验室烧杯到智能终端

IIHBs的颠覆性在于构建了“检测-显色-解读”一体化平台:

分子识别:印迹孔穴仅允许目标离子进入,特异性媲美抗体抗原结合。实验显示其对铜离子的吸附量达98.7毫克/克,是普通吸附剂的2.3倍; 光学报告:纳米孔间距随离子浓度改变产生0.1-10纳米的形变,引发从蓝到红的连续变色,灵敏度比试纸法高1000倍; 数据转化:结合手机APP的颜色识别算法,5秒内输出浓度值,误差小于5%,达到专业光谱仪精度。

在广东某电镀厂的实际测试中,该系统成功从含26种金属离子的废水中识别出0.01ppm的铜离子,准确度超越价值百万的ICP-MS设备。

平台化技术:重金属检测的“乐高模式”

研究团队展示了该技术的可编程特性:通过改变印迹模板,同一平台可快速切换检测目标。在后续实验中:

铅离子版水凝胶对含钙、镁的硬水仍保持92%吸附效率; 汞离子版在pH 2-12范围内性能稳定,填补了现有试纸的酸性环境检测空白; 铬离子版首次实现三价铬与六价铬的裸眼区分,这对评估致癌风险至关重要。

这种“一芯多用”特性使其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90%。据估算,若用于农村地区井水监测,单次检测费用可控制在0.3元人民币以内。

绿色基因:从可持续制造到生物降解

在环保性能上,IIHBs打破“检测材料必成污染源”的魔咒:

原料革新:采用壳聚糖(虾蟹壳提取物)替代石油基聚合物,碳排放减少67%; 循环利用:经EDTA溶液浸泡10分钟即可洗脱重金属,重复使用20次后效率仍超85%; 终极归宿:废弃材料在土壤中45天自然降解,产物对蚯蚓存活率无影响。

联合国环境署专家评价:“这项技术同时攻克了检测灵敏性、设备便携性和环境友好性三大难关,是少见的‘三赢’解决方案。”

未来图景:重新定义安全边界

研究团队正与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开发两类产品:

居家版检测盒:内含5种颜色对照卡,用户将水凝胶珠投入水杯即可判断重金属风险等级; 工业级监测阵:将十万颗编码不同目标的水凝胶珠集成于芯片,实现污水实时多指标分析。

更富想象力的是,该材料可编织进渔网或灌溉管道,在捕捞、耕作时同步监测污染物。论文通讯作者透露:“我们正在探索将其植入植物根系,构建重金属污染生物预警系统。”

结语

中山大学这项研究突破,标志着环境检测技术从“仪器依赖型”向“材料智能型”的历史跨越。当一粒粒直径1毫米的水凝胶珠,既能化身家庭饮水的“安全哨兵”,又能担任工业废水的“数字检察官”,人类与重金属污染的对抗史或将迎来全新篇章。正如《工程》期刊评审所言:“这是中国智造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新范式——用最接近生命的方式守护生命。”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