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7日下午,“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第六期)在长阳创谷顺利举办。本期活动聚焦地下空间“深地”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前沿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及产业动态,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杜豫川,区科技经济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正明,以及来自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30余位代表参加座谈。区科技经济委副主任王瑄主持。


李正明全面介绍了区科技经济委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工作进展与成效。他强调,杨浦区以杨“数”浦品牌建设为引领,聚焦打造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搭建创新平台、深化高校与企业合作等多维度举措,充分挖掘区域内丰富的知识资源和科教优势,将其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区科技经济委已成功举办了多期“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活动,围绕不同领域的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搭建了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平台。未来,区科技经济委将持续发力,引导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同时,区科经委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助力杨浦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周颖详细介绍了学院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全面展示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彰显了学院在推动土木工程学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主旨演讲环节,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主任张东明以《未来地下空间: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智能化转型进展》为题,深入探讨了地下空间智能化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及其广阔前景。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更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信息院常务副院长、研究院副院长许杰作《地下空间数智技术应用》专题演讲。他分享了企业在数智勘察、数智监测、数智监护等地下空间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并指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智能建造的双轮需求驱动,正助推地下空间数智技术不断升级完善,为产学研深度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潜力空间。

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杜豫川围绕《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运用》分享了同济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基本情况、技术转移工作的系统部署,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政策的相关内容。通过构建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同济大学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
交流发言环节,与会嘉宾结合行业实践,分享了宝贵经验与见解。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魏建华提出,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为地下工程方案的升级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显著提升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艺强调,AI赋能使地下空间从传统的功能体向智能体转变,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更精准地评价地下空间的成本、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并为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科学预测。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研分享了地下工程施工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他认为AI技术在辅助施工效率提升和质量保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孪生地图专家孙英浩则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领域的成功应用,如瓦斯监测与预警,为地下空间安全提供了有益借鉴。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院院长敖永杰提出,公司作为同济大学下属企业,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科学的数据评价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精准指导。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魏丰登则探讨了无线监控等技术在民用建筑领域地下空间探索中的应用前景。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同济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上海杨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进行了交流。

下一步,区科技经济委将立足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支持高校、企业及相关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方面,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推动学科交叉与应用落地。同时,杨浦区将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