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科普 · 水稻苗期病害】

稻种消毒病害症状不同,使用包衣药剂有所差别

稻苗生长过程中,各种病害活动频繁,胁迫稻苗健壮生长。从发芽后不久枯死的恶苗病,到成簇、成片死苗的立枯病,再到叶蔫卷筒绿枯的青枯型烂秧病,每一种病害都有其各自的症状和规律。

苗期发生的病害,其病原各异,包衣使用的杀菌剂也有所不同。应用科学的种子包衣措施,不仅能预防苗期病害的发生,还能保护禾苗茁壮成长。

发病前用药预防或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上述病害的关键环节。

恶苗病的预防

水稻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选用0.6%咯菌·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1500—2500克,或27%苯醚·咯·噻虫种子处理悬浮剂335—50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也可在水稻催芽前用480克/升氰烯·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6000—8000倍浸种。

立枯病的预防

播种前,使用内吸兼保护性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比如每100千克稻种用16%福·甲·咪鲜胺种子处理悬浮剂1700—2500克进行种子包衣,药剂、稻种、水之比为1:40—60:0.6。包衣方法为取一块厚塑料布,加入稻种,药剂和水混匀后倒在种子上,来回翻拌稻种,直至每粒种子都均匀着药后,阴干48小时以上,待药膜固化后再浸种,可兼治水稻恶苗病。或用0.8%精甲·戊唑醇种子处理乳剂进行拌种,药种之比为1:25—1:75。拌种后的种子要阴干2—3天,等药膜固化好后再浸种,可兼防青枯型烂秧病。也可每100千克种子用10%噁霉灵·精甲霜·氰烯酯种子处理悬浮剂175—50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可兼防恶苗病、烂秧病。

烂秧病的预防

播水稻种子前,采用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的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进行拌种,比如每100千克种子用350克/升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20—25毫升进行拌种处理,晾干后播种。也可使用三元复配杀虫/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即每100千克种子用25%噻虫·咯·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400—50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兼防恶苗病、蓟马。

注意包衣(拌种)后的种子不得在阳光下晾晒,应放在避荫通风处贮存,以免发生光解影响药效。使用上述药剂浸种时,水尽量少加,没过稻种2—3厘米即可,浸种时不搅拌,不换水。浸好的种子不要冲洗,直接播种或催芽后播种。

稻农朋友们,也可搜索三平科工科研人员撰写的《北方水稻生产全年月令防控技术》一文,了解更多水稻用药知识(如图)。

关注作物病虫科普,呵护美丽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