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漫步古玩市场的时候,琳琅满目的"商周青铜器"(以下简称青铜器)随处可见,这些布满铜绿的器物往往标着惊人的低价。但是,稍具常识的收藏者都知道,真正的青铜重器不可能在街头巷尾随意流通。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古玩市场的乱象,更是一道关乎文物保护的法律红线。
一、文物保护法构筑的青铜器保护屏障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均属国家所有。第六十一条明确禁止买卖馆藏文物,其中,青铜器作为重要的文物门类,均属于三级以上文物,处于严禁交易的范畴。2017年,在陕西破获的特大青铜器盗掘案中,犯罪分子盗掘的西周青铜鼎,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主犯因此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我们需要明白,我国的法律对于青铜器保护一直保持着零容忍的态度。
对于民间收藏,《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传世青铜器需要经过省级文物部门的鉴定备案。2019年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当年全国备案的民间青铜器仅37件,且多为明清时期的普通器物。那些声称家传的"商周礼器",不过是现代作坊的臆造品。
图源:Pixabay
二、假货泛滥的灰色产业链
某地仿古作坊调查显示,采用"失蜡法+化学做旧"工艺的青铜器,生产成本不足千元,在古玩市场却能标价数万。这些赝品多打着"出土文物""海外回流"的幌子,利用消费者捡漏的心理,牟取暴利。在2021年公安机关所破获的跨省制假案中,犯罪团伙通过直播带货的假青铜器在一个月就超过了200件。
并且,鉴定领域里同样暗藏了玄机。个别"专家"收取高额鉴定费后,随意开具虚假证书。例如2020年某拍卖会出现的"西周青铜尊",通过中国科学院的检测发现,铜锌比例与现代黄铜完全吻合,所谓"X射线荧光检测报告"竟是PS伪造。
三、合法收藏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可以通过依法继承、购买文物商店或拍卖企业标的等方式取得文物。北京文物局数据显示,正规拍卖行青铜器的拍品年均成交不足20件,且多为明清铜炉等普通器物,均价在5万-8万元区间。
图源:Pixabay
收藏爱好者可以选择现代工艺美术师创作的青铜器仿制品,并且这些作品需要标明"仿古""复制"的字样。在故宫博物院授权的文创产品中,1:1复制的何尊售价为3.8万元,它既具艺术价值又完全合法。而对于出土特征明显的"生坑"器物,作为中国公民,我们应该立即向文物部门报告,切莫贪图小利而触犯法律。
文物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文明密码,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当我们面对市场所谓的"青铜重器"时,不妨多一分理性认知,少一分投机心理。记住:真正的国之重器,永远闪耀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而不是流落市井地摊。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用法律武器守护自己的文明火种,才能让中华文明的血脉永续流传。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河北东方学院2021级文博1班 邹沁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