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寒食节,明天将迎来清明节。有趣的是,在古时农历三月初三还有上巳节。这三个节日在时间上前后相连,在习俗上相互交融:寒食禁火、清明祭扫、上巳踏青,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春季文化传统。那么,你知道这三个节日之间具体存在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关系吗?

最初的清明

“清明”最初是一个标志农事时间的节令,与节气密切相关。
历史上,周代的人们就有了节气意义上的“清明”观念。《逸周书·时训》中就有记载:“清明之日,桐始华。”
到了东汉,崔寔在《四时纂要》中提到:“清明节,命蚕妇治蚕食,涂隙穴,修蚕具蚕食。”可见,在汉朝,清明相关的活动主要围绕农事展开,这是“清明”作为节气和早期习俗的基本样貌。

清明与寒食

寒食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祭扫坟墓,由此形成了寒食节。
到了唐代,寒食节成为法定节日,全国放假四到五天, 时间也从隆冬改到了暮春,变为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由于寒食距清明只相隔一两天,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期到清明。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朝廷明文规定:“自今而后,寒食同清明。”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确定了“寒食”、“清明”两大节日的融合。

清明与上巳

除了寒食,清明节还逐渐容纳了上巳节的习俗,从而增添了欢快的气息。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时期,最初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在这天人们到水边沐浴,洗去一年的晦气,也就是祓禊(fú xì)。东晋时期著名的“兰亭雅集”,就是王羲之在上巳节举办的一次修禊活动,他在这次聚会上写下了《兰亭集序》。
从唐代开始,祓禊演变为春游踏青。由于清明节气与上巳节非常接近,有时甚至重合,上巳节的活动就逐渐转移到了清明节期间。

三节融合

总而言之,由于寒食、上巳、清明三个节日日期相近,从唐代开始,上巳和寒食的活动逐渐融入清明。到宋元时期,清明节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节日。
尽管这三个节日的外在形式不同,甚至是哀乐相反,但在敬畏生命,渴求纯洁、宁静的生命上,其基本内核是一致的,融入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期盼,因而,清明节延续至今,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内容来源 | 央视一套、云南新闻广播、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卫视
图片来源 | 包图网素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