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共4248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13分钟
可点击右上角小圆点“听全文”~
本期导读
1.已灭绝物种复活学界却不高兴;
2.神奇分子能治愈线粒体遗传病;
3.是否还应该继续寻找外星生命;
4.祭坛记载着玛雅人与外族火并;
5.杀死恐龙创造新生命的小行星;
01
灭绝上万年的恐狼“被”复活
美国达拉斯生物科技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复活了灭绝1.3万年的恐狼,三只幼崽分别被命名为罗慕路斯、雷穆斯和卡丽熙。
科研团队从俄亥俄州出土的1.3万年前恐狼牙齿,以及爱达荷州发现的7.2万年前头骨化石中提取DNA。通过对比,科学家发现了数十个恐狼特有的基因。
首席科学家Beth Shapiro带领团队,运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将其中20个恐狼基因精确转移进了普通灰狼的细胞中。这个被称为灭绝反演的过程,如同用残破古籍复原失传典籍。
最后,将修改后的灰狼细胞与狗的卵细胞结合,孕育出的胚胎被植入代孕母体。经过62天妊娠期,三只携带恐狼基因的幼崽顺利降生。
它们比普通灰狼体型大30%,蓬松的浅色毛发下隐藏着更强的咬合力,看起来确实明显与普通灰狼不同。
公司CEO Ben Lamm将这项技术比作现代炼金术,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Vincent Lynch教授提出质疑:这些幼崽只是具备恐狼外貌特征的混血变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物种复活。
争议焦点在于,改造后的恐狼能否恢复原始种群的行为模式与生态功能。Colossal团队回应称,幼崽将在2000英亩模拟自然环境中成长,由10名专业保育员记录其群体行为演化。
在复活恐狼之前,该公司已经成功克隆了红狼,这种濒危物种现存不足30只。另外,他们还将猛犸象的基因转移到老鼠中,其耐寒性与毛发密度提升400%。这些实验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既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新思路,也引发生物伦理争议。
《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罕见发表科学评论称,他在小说中虚构的冰原狼,正是以恐狼为原型的,而Colossal团队创造了现实魔法。
恐狼曾是北美生态链的关键物种,控制野牛种群数量,其粪便滋养着大草原的微生物群落。
但生态学家警告,人工复活物种可能打破现有平衡。正如19世纪澳洲引入狐狸导致数十种本土动物灭绝,新恐狼种群需要数代观察才能评估生态风险。
站在科技与伦理的十字路口,Colossal团队计划未来五年复活54种灭绝动物。这场生命复刻实验究竟会重现今夏的冰原狼咆哮,还是打开不可预知的生态魔盒?时间会给出答案。
携带恐狼基因的灰狼幼崽
(图片来源:Colossal Biosciences)
课代表总结:这么可爱的小东西怎么会被叫做恐狼?
02
天秀分子能彻底治愈线粒体罕见遗传病
在我们身体每个细胞里,都存在着数以千计的微型发电厂——线粒体。它们夜以继日生产着维系生命的能量,但某些基因突变会让这些发电厂突然停工。
最近,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神奇分子,给深受线粒体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曙光。
这场医疗革命的起点是POLG基因。这个基因负责生产DNA聚合酶γ,这种酶专门负责复制线粒体DNA。当POLG基因发生突变,就像发电厂的操作手册被撕碎了,线粒体既无法自我修复,也不能正常供能。从幼儿期的脑损伤、致命性肝衰竭,到青少年期的肌肉萎缩、癫痫发作,不同年龄段患者承受着不同折磨。在我国大约有10000名POLG基因突变的患者。
在历经二十年的漫长探索后,Maria Falkenberg和Claes Gustafsson教授团队终于发现了关键分子PZL-A。研究显示,当把这种分子引入患者细胞,原本罢工的DNA聚合酶γ竟重新开始工作,线粒体DNA的合成能力显著提升,细胞的能量供应系统逐渐恢复正常。
传统意义上来说,遗传病是无法用药物治疗的,除非我们能进入到每个细胞,把它们的DNA全修改一遍。
然而,本次发现的PZL-A这种分子虽然不能直接拯救POLG基因,但它却能拯救已经坏掉的蛋白质产物,形象地说,它虽然不能把被撕碎的操作手册重新粘回来,但它能直接用这些被撕成碎片的操作手册继续指导发电厂的生产。
团队中的博士生Sebastian Valenzuela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捕捉到PZL-A精准嵌入酶分子结构的瞬间画面——分子像特制钥匙般插入酶蛋白的两条链之间。这种特异性结合方式不仅解释了治疗效果,更为后续药物改良提供了蓝图。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基础研究的转化速度超出预期。合作企业Pretzel Therapeutics已着手优化分子结构,即将启动健康志愿者参与的I期临床试验。
更令人振奋的是,线粒体DNA缺失现象不仅存在于遗传性疾病,还与衰老相关的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存在关联。这意味着PZL-A及其衍生药物可能打开更广阔的医疗前景,为多种退行性疾病提供全新治疗思路。
对于饱受折磨的患者家庭来说,这项突破犹如黑暗中的曙光。虽然距离临床应用还需时日,但这是科学家首次证明小分子药物能够修复受损的线粒体DNA复制机制。

PZL-A分子能够精准卡入蓝紫色的Polγ分子中,使其恢复DNA复制功能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课代表总结:罕见病的研究总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Sebastian Valenzuela, Xuefeng Zhu, Bertil Macao, Mattias Stamgren, Carol Geukens, Paul S. Charifson, Gunther Kern, Emily Hoberg, Louise Jenninger, Anja V. Gruszczyk, Seoeun Lee, Katarina A. S. Johansson, Javier Miralles Fusté, Yonghong Shi, S. Jordan Kerns, Laleh Arabanian, Gabriel Martinez Botella, Sofie Ekström, Jeremy Green, Andrew M. Griffin, Carlos Pardo-Hernández, Thomas A. Keating, Barbara Küppers-Munther, Nils-Göran Larsson, Cindy Phan, Viktor Posse, Juli E. Jones, Xie Xie, Simon Giroux, Claes M. Gustafsson, Maria Falkenberg. Small molecules restore mutant mitochondrial DNA polymerase activity.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8856-9
03
我们为什么还找不到外星生命?
如果人类耗尽数十年心血建造超级望远镜,却始终找不到外星生命踪迹,这场世纪探索是否成了徒劳?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Daniel Angerhausen博士团队的最新研究给出了颠覆认知的答案:即便一无所获,我们仍能通过空白答卷破解宇宙生命之谜。
如果我们带着渔网出海捕鱼,连续捕捞数十次都空手而归,这种看似失败的经历实则暗藏玄机——通过统计模型分析,我们不仅能判断海域有没有鱼,还能估算出鱼类存在的最大概率。
这正是Angerhausen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发表的核心发现。科学家团队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当观测40到80颗类地行星后仍无所获,就能以统计学置信度断言:银河系中具备生命特征的星球比例很可能低于10%到20%。
这个数字看似抽象,却意味着即便在最保守估计下,银河系仍可能存在百亿级数量级别的生命星球。
NASA计划2030年代发射的宜居世界观测站(HWO),以及欧洲主导的系外行星大型干涉仪(LIFE),将构成人类史上最强的外星生命探测器阵列。这些造价数十亿美元的超级望远镜,能通过分析行星大气中的水蒸气、氧气、甲烷等生物标志物,在20年内扫描上百颗类地行星。
为此,科学家提出革命性解决方案——给每台望远镜建立误差档案。就像医生了解CT机的分辨率局限,天文学家需要预先掌握设备可能误判的生命信号类型,并在计算时自动扣除这些干扰项。
传统的外星生命搜索如同大海捞针,而新研究倡导的范式变革,将问题精准拆解为:岩石行星在保守宜居带中的占比,具备稳定液态水的星球比例,大气中氧气与甲烷共存概率。
这种层层递进的排查策略,不仅能提高搜索效率,还能构建起宇宙生命演化的动态图谱。即便最终没有发现绿色外星人,我们也能知道地球在生命演化竞赛中处于什么位置。
这项研究正在改写科学探索的底层逻辑。当我们把搜寻失败视为宝贵数据,每个空白信号都成为拼凑宇宙真相的碎片。正如Daniel Angerhausen所说,科学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或许不是找到答案的瞬间,而是意识到原有问题需要被重新定义的顿悟。

艺术家想象中的一颗类地行星
(图片来源:NASA)
课代表总结:你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吗?为什么?
04
丛林深处藏着古代美洲权力更迭的记忆
在危地马拉热带雨林的浓荫下,布朗大学考古团队揭开了一段尘封1600年的美洲秘史。
蒂卡尔是玛雅文明的核心城市,在距离它仅百米处,团队挖出了一个刻满彩绘石板的祭坛。这座公元4世纪建造的祭坛,表面覆盖着红黑黄三色绘制的神秘图案:头戴羽冠的人物被盾牌与礼器环绕,杏仁状双眼与鼻饰却表明,这不是一座玛雅文化的祭坛。
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图案与墨西哥中部特奥蒂瓦坎文明中的风暴之神图腾高度相似,两地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
更惊人的是,祭坛内部埋藏着跨文化证据——采用特奥蒂瓦坎特有坐姿的儿童遗骸,以及用绿色黑曜石打造的矛头。这些发现证实,当时有特奥蒂瓦坎工匠长期驻留蒂卡尔。
早在1960年代,考古学家就发现刻有玛雅文字的破损石碑,记载着公元378年的权力更迭。特奥蒂瓦坎这个中美洲霸主,如同古代版的超级大国,突然废黜了蒂卡尔国王,扶植起傀儡政权。最新发现的祭坛建造时间,正与这场政变完美吻合。
借助激光雷达技术,团队在蒂卡尔外围发现微缩版的特奥蒂瓦坎城堡。这座隐藏在自然山丘下的军事要塞,证明征服者在政变前就建立了监控据点。
这场外来干预意外推动了蒂卡尔的崛起。政变后的六个世纪,蒂卡尔从区域城市跃升为玛雅世界最强大的王朝。这是因为,特奥蒂瓦坎的军事压制,反而刺激蒂卡尔建立起更高效的管理体系,直至公元9世纪与整个玛雅文明共同衰落。
考古证据显示,即便在衰落期,蒂卡尔贵族仍保持着对特奥蒂瓦坎文化的矛盾追忆。就像现代人看待殖民历史,玛雅精英既抗拒又迷恋那个让他们强大的外来力量。
这项发表于《古物》期刊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权力游戏的永恒规律。当特奥蒂瓦坎发现玛雅地区盛产翡翠、珍稀鸟羽和可可时,就像西班牙征服者看到阿兹特克黄金,贪婪驱使他们跨越地理界限实施控制。
Scherer教授感慨,这种强权逻辑贯穿人类历史。从特奥蒂瓦坎到西班牙帝国,从玛雅城邦到现代国家,资源争夺与文化渗透的剧本从未改变。如今,深埋地下的彩绘祭坛,成为解码古代地缘政治的关键线索。


在玛雅遗址发现的非玛雅风格祭坛,下图是其复原图
(图片来源:Edwin Román Ramírez)
课代表总结:没有史书记载这些历史真是太可惜了。
参考文献:
Edwin Román Ramírez, Lorena Paiz Aragón, Angelyn Bass, Thomas G. Garrison, Stephen Houston, Heather Hurst, David Stuart, Alejandrina Corado Ochoa, Cristina García Leal, Andrew Scherer, Rony E. Piedrasanta Castellanos. A Teotihuacan altar at Tikal, Guatemala: central Mexican ritual and elite interaction in the Maya Lowlands. Antiquity, 2025; 99 (404): 462 DOI: 10.15184/aqy.2025.3
05
毁灭与重生:恐龙灭绝背后的生命奇迹
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向地球。这场相当于百亿颗原子弹爆炸的撞击,不仅终结了恐龙王朝,更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留下直径180公里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最新研究发现,这个死亡之坑竟是生命复苏的摇篮。
日本九州大学Honami Sato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的研究揭示,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激活了持续70万年的海底热液系统。想象一下,当陨石击穿地壳,地下岩层瞬间熔化成沸腾的岩浆池。这些高温流体如同天然压力锅,将地底矿物质源源不断泵入海洋。
德克萨斯大学Sean Gulick教授团队2016年钻探取得的岩芯显示,撞击后仅数年,微生物就开始在陨石坑内繁衍生息。这种复苏速度远超全球其他海域,秘密就藏在热液循环中——高温流体溶解岩石中的磷、铁等生命必需元素,为海洋生物搭建起营养输送管道。
热液活动如同巨型抽水机,当热液活动活跃时,陨石坑海域充斥着适应高营养环境的浮游生物。随着70万年后热液衰竭,这些生物让位于低营养环境的物种,标志着生态系统进入新平衡。
有趣的是,虽然海底热液在百万年后被沉积物封存,但其创造的独特环境已为复杂生命搭建起进化阶梯。这解释了为何墨西哥湾地区的生态恢复比全球快了一个量级。
这项研究改写了我们对天体撞击的认知。希克苏鲁伯事件证明,毁灭性撞击既能抹去旧物种,也能通过地热激活创造新机遇。Gulick教授团队正在探索,火星或木卫二的古老撞击坑是否也曾孕育过生命温床。
当前,研究陨石坑岩芯的829米样本仍在持续产出新发现。科学家比喻这项工作如同阅读地球撰写的自传,每个岩层都是记录生命韧性的篇章。
从恐龙灭绝到微生物复兴,这段跨越6600万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宇宙尺度上,死亡与新生从来都是硬币的两面。下次仰望星空时,或许该对那些陨石坑多几分敬意——它们可能是生命重启的开关,更是解开宇宙生命之谜的钥匙。

陨石撞击坑激活了海底热液系统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课代表总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参考文献:
Honami Sato, Akira Ishikawa, Ignacio Arenillas, José A. Arz, Vicente Gilabert, Philippe Claeys, Steven Goderis, Christopher M. Lowery, Sean P. S. Gulick, Joanna V. Morgan. Prolonged 187Os/188Os excursion implies hydrothermal influence after the Chicxulub impact in the Gulf of Mexico.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 (1) DOI: 10.1038/s41467-025-58112-x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恐龙不是龙,那恐狼是狼吗?>>
我线粒体出问题了!别急,它会自己好 >>
生命起源:没厨子,厨房自己做出一道菜 >>
南美森林中有古代城市遗迹?怎么“看”?>>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