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5日)上午,上海市数据局局长邵军走进《2025上海民生访谈》直播间,就公共数据开放情况、数据流通与安全、政务应用中的“AI幻觉”等热点话题予以回应。
上海是全国最早建立省级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城市,社会公众可以在这个平台自由下载数据、开发利用。2024年,上海公共数据资源加快开放共享,目前无条件向市民、企业开放数据目录5900余条,覆盖交通、教育、民生等50余个部门的5000余个数据集,其中普惠金融应用已支持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超7600亿元。
不过,还是有近一半的公共数据,由于其敏感性或复杂性,未能向社会公众直接开放。
邵军表示,今年,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制订了《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将更好发挥这部分数据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和赋能城市管理。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就是政府把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公共数据,依照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则,授权给有能力的企业进行“粗加工”,再投入使用。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提出,将充分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可信数据空间等前沿技术,对涉及个人信息或商业秘密的公共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从技术层面确保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这些数据来源于市民、企业,经过加工处理后,又重新运用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之前,管理部门已经开展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上线了59个应用场景、122个数据产品、159个数据服务,累计调用量近8200万次。比如,在市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时,运用公共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精准匹配最合适的保险额度,让大家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效果非常好。
对于企业而言,公共数据运营开发出来的数据产品,给企业提供了合法合规获取公共数据的渠道,节省了大量的数据获取成本。他们可以借助这些数据产品去开拓新领域,发现新商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就医、智慧停车等场景,通过公共数据授权应用,也能进一步节约时间、简化流程,极大地赋能城市管理、提升大家的生活便利性。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都推出了“大模型”+政务的落地场景,上海也有新探索!市数据局局长邵军在今天的2025上海民生访谈中介绍,已会同市政府办公厅,将大模型技术融入高频政务事项,依托语音识别能力,探索打造“问答即服务”的新服务模式,推出了“随申办”智能客服“小申”,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办事服务体验。
目前,“小申智能办”在“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开具”这一高频事项进行试点后,已拓展到办理户籍证明事项。
邵军说,用户打开随申办APP通过语音的方式,就能直接唤醒这些事项办理服务,压缩了90%的操作时间。同时,依托“随申办”用户库、电子证照库、户籍地址库等数据,自动填充姓名、身份证号、办理派出所等 7 个必填字段,材料免提交率达 100%。例如,集体户户籍证明办理中,系统自动识别用户身份并推送标准化模板,实现“秒申秒批”。
依托市民数据自动调取+智能校核与交互,解决了过去因市民未能准确掌握自身情况而出现的办事不顺畅问题。比如,针对市民在办理户籍类证明时“选错派出所”等高频问题,通过大数据判断用户户籍类型和居住地址,1 秒内自动匹配管辖派出所,首办成功率从不足 80%提升至 100%;办件流转系统支持跨派出所自动转办,无需市民重复申请。
毋庸置疑,政务大模型应用为解决当前城市管理和服务领域的难点问题带来许多新的解决方案。市数据局自研的气象大模型在迎战台风贝碧嘉、普拉桑时投入了实战,取得显著成效。邵军介绍,正在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充分挖掘、对接城市各类场景需求,加强政务数据治理,建立模型及算法统一纳管、算力统筹分配机制,并依托“政务云”构建安全、可靠、可信赖的政务大模型应用环境,为各类智能化应用提供共性能力支撑,支持各部门开发使用政务垂类大模型。
随着国产大模型陆续问世,各类政务场景应用需求也在大幅增长。信息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深度思考”可靠性问题(也就是“AI幻觉”问题),都是全面应用政务大模型前要正视和解决的。
上海的方案是什么?邵军表示,如“小申智能办”等应用都是将相关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安装在本地政务云服务器,人工智能处理数据的全过程都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避免数据外泄。同时,上海的政务大模型应用还结合了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通过加密手段将原始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性。
邵军特别提到,目前本市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还是集中在辅助性、事务性工作,避免了因为“AI幻觉”引发一些决策性错误,主要是让居民和企业办事更简便,也减轻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来源:话匣子
视频及照片来源:话匣子、上海新闻广播
文章来自: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