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时常语出惊人。他曾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并说他不能理解睡眠和成功怎么可能共存。对此,我必须要说的是,“成功的基础就是睡得少”这类说法是错误的。
睡眠是一门科学,它直接关乎生活的质量、工作效率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成功。睡眠绝不是浪费时间,也不应成为一个被指责的借口或考验意志力的方式。

睡觉是一件浑然天成的事情

人类的睡眠是出于生理的需求,它与饮食、饮水、呼吸同等重要,是维持生理健康的关键。一项发表在《睡眠》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成年人每晚最少需要睡7小时,而约90%的人的9.5小时。当然,睡眠需求因个体而异。比如天生“短睡者”,他们只占人群的3%,由于基因突变,他们每晚只需睡5小时就能保持健康。短睡者一般具有外向、积极的品质,能高效且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这确实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助力。

不过,他们在精神层面更易出现轻躁狂症状,概率约为正常人群两倍,具体表现为语速过快、冲动、抑制力低和思维奔逸。还有5%的人群属于“长睡者”,他们每天需要睡眠1012小时才能满足生理需求。此外婴儿平均每天睡眠时长为16小时,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总之,睡多久,是由人体生理需求决定,而非自我意识所能控制。

睡眠是人体昼夜节律的重要表现。人体生物钟运转周期约为24.2小时,与一天24小时几乎同步,而这个生物钟就受控于大脑下丘脑下方一个叫“视交叉上核”的部位。夜晚的黑暗促使大脑产生褪黑素,这种激素会使大脑关闭“昼夜清醒节律”,从而启动睡眠。清晨的光亮则会抑制褪黑素分泌,重启“昼夜清醒节律”而令人清醒过来。可见,睡眠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在睡眠期间,人体会充分地修整和提升免疫力。淋巴系统帮助人体排出毒素,而“胶质淋巴系统”是大脑专属净化程序,会负责清除脑内产生的垃圾,比如会导致痴呆发生的淀粉样蛋白。此外,睡眠对于信息和记忆处理也起到关键作用,良好的睡眠会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升程序性记忆(技能)、陈述性记忆(明确事件)和情景性记忆(事实、知识),甚至能激发创意和灵感。睡眠、饮食、运动是健康的三大支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睡眠却未被足够重视。

睡眠不足必须引起警惕

人类的睡眠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开始对睡眠周期进行研究,利用脑电图记录脑电波变化。睡眠由两种主要阶段组成:非快速眼动期快速眼动期

非快速眼动期也叫“深度睡眠期”或“慢波睡眠期”,身体修复就在这个时候,它通常只占睡眠时间的25%;快速眼动期即“浅度睡眠期”,也是梦境发生的阶段。人在一晚的睡眠中会经历46个这两种阶段的循环,每一个循环时长约为90分钟,因此有学者建议规划睡眠时间为90分钟的倍数,以优化睡眠质量。

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患病几率上升。有一项对1240位肠镜受检者的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肠道息肉的风险增50%;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针对早亡风险的研究发现,男性失眠患者死亡率是睡眠健康男性的4.3;睡眠不足还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据不完全统计,20%的重大交通事故与司机睡眠不足相关,如果司机17小时不睡觉后驾车,其肇事风险“等同于醉酒驾车”。

睡眠剥夺研究表明,72小时以上持续不睡的受试者会出现错觉和幻觉,部分甚至出现妄想,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1965年美国高中生兰迪·加德纳挑战吉尼斯不眠记录,他坚持了264小时(11天)不睡,是目前已知的最长时间不睡记录。但实验后期的加德纳连简单的数学题都算错,并且出现了焦躁不安、幻听、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由此可见,睡眠剥夺是不科学的,可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此类实验由于道德伦理问题已难以再次进行。

影响睡眠的因素

通常,身体新陈代谢的副产品腺苷积累会激发睡意,令人自然入睡。此外,荷兰的研究团队在分析比较大量遗传信息后,发现了与睡眠相关的七条基因:例如主宰“清醒”与“睡眠”的CRY1基因、与失眠相关的MEIS1基因等。

虽然基因因素难以改变,但其他影响睡眠的因素或许是我们可以改善的方向。

饮食不当比如太晚喝咖啡,摄入的咖啡因产生兴奋作用,促使人体释放肾上腺素,这种“战斗或逃跑激素”会使人兴奋而睡不着;巧克力中含有的可可碱也有类似咖啡因的兴奋作用;高蛋白饮食产生氨基酸刺激大脑神经,让人辗转反侧;而过量的饮食摄入会导致胃肠道胀气而不易于人体入眠;睡前喝酒虽然能减少入睡等待时间,但是会无情地剥夺深度睡眠期,会使人快速入睡但睡不深,通常半夜酒醒后就无法入睡了。

温度不适主要包括外环境与内环境。外环境指卧室温度,建议保持在22摄氏度为宜。内环境指体表、体内温度差,与盖被的适宜度有关。一早起床后,体温开始上升,体表与体内温度接近,人的活动度也随之渐入佳境,到了下午4点左右,体温达到最高,人体处于最佳状态。到了晚上进入睡觉状态,体表温度上升可以帮助体内温度下降,所以只有温暖合适的盖被环境才能帮助我们尽快入睡。当我们熟睡时体内温度在凌晨左右达到最低值,而体表、体内温差也达到最大差值,约为2摄氏度。因此睡前1小时进行沐浴或足浴都可以帮助体表温度提升0.5摄氏度,有助于睡眠。运动也有此效果,但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因其会产生兴奋性激素导致难以入睡,适度轻缓运动即可。

噪声和光线影响不同的人对噪声的忍受程度不同,客观上55分贝的声音足以叫醒熟睡的人,但也有人对声音有一定的适应性,会伴随着雨声或海浪声入睡,更有人习惯在白噪声中入睡。但科学研究表明40分贝的声音就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变化和身体动作增加,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因此保持安静是保障睡眠的关键。就寝前1小时调暗卧室灯光,有助于产生睡意,同时应关闭所有电子设备,避免蓝光对睡眠的影响。建议白天多晒太阳,接触自然光可以刺激体内的睡眠-觉醒机制,帮助人体晚上尽快入眠。

内心焦虑有些人可能会一直想着“睡不着怎么办”,各种可怕后果在脑海中不断闪现,这种焦虑感会不断放大,导致难以入睡。

“我不想睡觉”《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一书揭睡眠是资本的敌人。美国流媒体巨头奈飞公司首席执行官也曾声称,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睡眠。晚睡,或许是舍不得结束这一天。然而,我们应该善待生命,重新梳理睡眠的意义。正如有人所言“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艰辛,希望、睡眠和笑。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