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上海科技馆品牌活动“遇见@科学家”:每月选出一位当月出生的杰出科学家,举行“科学家主题月”活动,以“科学家及其成就”为主线,通过该科学家科研成就相关主题的科学课程、科学表演、科学列车、达人带你逛、生日派对、线上推广等形式,多方位展示、多渠道传播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科研成就和科学理念,打造“科学家明星”,营造全民崇尚科学的新风尚。


本月庆生派对的主角是
1929年5月15日出生的
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光召
图片

在中国现代科学史的璀璨星河中,周光召院士的名字如同北斗般熠熠生辉。他生于战乱年代,成就于动荡时期,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出了大量重要工作。周光召不仅是理论物理学家,担任行政领导后,为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让中国理论物理的星光,照亮了共和国崛起的漫漫长夜。

科学家周光召 图/视觉中国
上海科技馆正在进行闭馆升级改造,我们积极开展外部合作,诚邀30位与周光召院士同一天生日(5月15)的幸运观众,于5月10日(周六)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参与科学家生日会活动,探索理论物理的科学奥秘。
活动报名方式,请见文末。

图片
战火砺志,丹心报国

1929年5月,周光召出生在湖南一个温馨、重教而又无拘无束的家庭。这个在岳麓山下听着抗战炮火成长的少年,19岁便以全国前三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苦难的岁月造就了他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心系天下的宽广胸怀,以及自强不息的个性品格。

1951年,周光召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师从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周光召跟随彭桓武到北京大学继续研究生学业,两年后毕业,留任北大。

1957年2月,周光召被派往苏联,在杜布纳研究所从事粒子物理的基础研究工作,他十分珍惜国家给予的宝贵机会,埋头苦学,4年期间先后两次获得联合核子研究所的科研奖金。

周光召(右二)在杜布纳研究所 图/中国科学报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1960年7月,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周光召获悉后,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回国从事原子弹研究。1961年,周光召回到祖国,从此,隐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研制。

事实上,那时候物理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周光召正在进行许多重要的研究,几年内发表了33篇论文。周光召的突出表现,引起了欧美科学界的注意。然而国家的需要,使他的科研道路发生了改变。这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就这样突然从世界物理学前沿“消失”了。虽然要牺牲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一个更艰苦的环境,但周光召为了国家义无反顾。


图片
戈壁攻坚,破局立论

在青海221基地的帐篷里,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遗留的原子弹理论困局,他带领团队用“最大功”计算确认苏联留存资料的数据错误,结束了近一年的争论与停滞。

当时原子弹的研究设计一度陷入困境,研究人员唯一可参考的内部资料是苏联专家对原子弹教学模型的简介,但由于一个关键物理量错误,内部进行了九次计算。周光召检查分析了全部计算结果,认为计算无误,怀疑苏联专家的数据不可靠,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具有挑战性的判断。体现了他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的学者风骨。

1962年年底前后,他协助邓稼先完成并提交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据参加原子弹研究的黄祖洽院士回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邓稼先去了基地,周光召留守北京。1964年10月15日,原子弹起爆的前一天,周光召接到前方指示,“为确保万无一失,把重要过程重新计算一遍。”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计算,“我们想,不成功的几率大概小于千分之一。”周光召在一段央视纪录片的采访中回应说。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原子弹成功爆破了!

《中国原子弹的制造》一书记载:中国通过阅读外国文献学到的东西使他们了解了热核反应所需要的材料,并且在1964年至1965年冬季,他们建成了一种主要热核材料——氚的生产线。周光召的夫人郑爱琴,正是大量外国文献的收集者和翻译者之一。

郑爱琴原本在北京东郊的一个研究所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尽管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堵车,但是由于交通不发达,她和周光召的工作地点相距甚远,为支持周光召工作,郑爱琴放下当时炙手可热的胰岛素研究项目,加入九所,凭借她深厚的外文功底,开始做科技情报调研工作。


图片
革新鼎新,筑台引凤

改革开放后,周光召主导创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提出“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办所方针和“开放、交融、求真、创新”办所理念 。随后,他又在推动“863”计划和“973”计划、筹建中国工程院、推进中国科学院学部制度化、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设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推动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等一系列重大工作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完成了三项奠基性工作:

· 破壁:1986年主导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吸引杨振宁等国际顶尖学者来华交流。

· 育苗:在中科院首先建立了“开放实验室”,由此促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的形成。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培育出薛其坤、潘建伟等新一代领军者;他领导创立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和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

· 架桥:周光召组织筹建了中国工程院。当时中科院有人反对单独成立工程院,周光召说:“欧美发达国家在成立科学院后也都成立了国家工程院,工程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这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我们理应支持。”

周光召(左一)在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家中

图/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9年,包括周光召在内的23名科技专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1年11月15日下午,正在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顾问组专家会议的周光召,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北京医院抢救,此后长时间躺在医院病床上。

2012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将首个“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周光召,以表彰他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高山仰止的科学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2024年8月17日晚,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求真唯实,薪火永传

周光召先生对科学事业近75年不懈的求索和思考,使他对科学精神内涵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他曾提出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归纳为以下7个要点:

1. 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

2. 世界的发展,变化无穷尽,因此认识任务无穷尽,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

3. 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不轻易相信没有在严密方法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和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新发现”。科学的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4. 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是可以突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创新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一切为科学方法所证明的客观规律和正确理论,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必要组成部分。

6. 科学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因此,团队精神、民主作风、百家争鸣等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7. 科学不仅要认识世界客观规律,而且要参与社会的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要从理性的认识发展到变革的实践,这也是科学精神的要求。

“科学精神七要点”是周光召先生一生科学探索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一生科学实践的基本遵循。他一生把“求真”和“唯实”,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作为科学精神中两个最根本的方面。

这位用毕生精力解答“中国科学方程式”的巨匠,一生始终践行着那句嘱托:真正的科学家,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生日派对第一弹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 
 天问厅参观讲解 

李政道研究所聚焦最基本的科学问题,从事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拓展科学知识的边界,寻找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规律。形成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三大研究方向,汇聚近百位科学家。

一楼的天问大厅,连接了李所的南北两楼,也体现李所各种研究间的交叉融合。沿着球形大厅中的环形走廊可以从底楼一直走到顶楼,走廊两侧是天问长卷。天问长卷以“天问”开篇,再现了始于大爆炸以来 138 亿年宇宙诞生于演化的历史和人类对宇宙演化规律的求索与认知。长卷上一方面有138亿宇宙演化中的重要节点和事件;另一方面也有人类对于宇宙演化规律的理解。天问长卷在作为一个科普艺术品的同时,也表达了探究自然极限,拓展认知疆域的天问精神。

生日派对第二弹

 科学家寄语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宁为5月15日出生的寿星们送上科学家寄语、生日祝福、亲笔签名生日贺卡及“遇见@科学家”定制生日文创纪念品。

周宁

图片
周宁,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粒子与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聚焦暗物质实验探测,开展锦屏地下实验室PandaX液氙直接探测实验搜寻并研究暗物质物理本质,获得202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开展欧洲核子中心ATLAS对撞机实验,研究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获得2025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在Nature、PRL、JHEP等权威物理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总引用超过6000次。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暗物质探测综述报告和实验最新成果报告。


生日派对第三弹

 科普讲座 
《暗物质探测,在深地实验室的宇宙观测者》
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是什么?为什么探测研究暗物质要在地下实验室进行?周宁教授将为我们揭开暗物质的面纱,带我们了解虽然看不到,却占宇宙质能总量95%的暗物质、暗能量!


活动报名
点击下方链接

图片



生日派对日程

- 活动时间 -

2025年5月10日

13:45—16:00


- 活动流程 -
13:45—14:00

签到

14:00—14:45

李政道研究所参观讲解

14:45—15:00

科学家寄语

15:00—16:00

《暗物质探测,在深地实验室的宇宙观测者》
科普讲座


- 活动地点 -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

浦东新区李所路1号


活动报名

1、活动实行实名制预约报名,报名时请填写真实姓名、身份信息与联系方式,以免影响您的后续活动行程。

2、生日派对活动对象仅限5月15生日,8周岁以上观众,以身份证(或其他有身份证号码的证件)上的日期为准儿童及家长请携带身份信息参与活动。
 
3、报名信息提交成功后,工作人员会择期通过电话确认报名成功,请留意接听。

4、本次活动场地停车不便,建议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

5、参加活动的所有观众请于2025年5月10日(周六)13:45前,至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一楼天问厅签到入场,本场活动免费。

6、未成年人需由监护人陪同,陪同人员限1名。



鸣谢: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图片

内容整理 | 李今        

编辑 | Tiara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校友网、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刊等

你的文章也可以登上科技馆官微和官网啦
投稿请戳 tougao@sstm.org.cn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为上海科技馆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