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重塑我们的时代。2025年,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的科创先锋访谈节目《执牛耳者》再度启航。节目将于5月23日起东方卫视每周五22:00,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每周六20:30播出,并通过看看新闻Knews面向全网推送。

本季《执牛耳者》将在国家战略与城市使命的时代背景下,以更具穿透力的叙事方式,走进科学现场,探访人生地标,追溯科学精神,回望创新源点,展现科技如何服务国家、回应时代、引领未来。

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

走在国家战略的时代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4月底考察上海期间指出:“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执牛耳者》以实际行动响应这一殷切期望,把目光投向科研一线,把镜头投向创新前沿,深入呈现上海这座“科创之城”如何以策源力定义未来,以转化力引领发展,以生态力链接全球资源。

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节目也将特别聚焦一批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计算、能源环保等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记录新时代青年以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成为国家科创中坚力量的生动图景。

探访科学人生

对话科学精神

2018年启动以来,《执牛耳者》始终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旨,致力于让科学家走进大众视野、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节目不断探索创新表达,结合重大宣传主题,努力打造兼具思想深度与大众温度的优质科普品牌。在此前的七季节目中,约有120位科学家闪耀荧屏,分享最前沿的先锋科研成果,讲述坚守与热爱的科学探索故事,为大众立体呈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022年起《执牛耳者》率先开启实境探访式科学访谈,以镜头代步、以现场发声,走进科学家的实验空间、生活日常与思想现场。全新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演播室访谈的限制,走向科学家的原生舞台,也让观众沉浸式走近科学现场的温度与脉搏。

今年,新一季的《执牛耳者》延续移动探访与沉浸访谈的风格,更进一步拓展科学家的人生轨迹与精神地图,观众将跟随镜头走入科研机构、企业一线、高校实验室,也走入那些见证科研人生的重要地标:也许是一间开启科研生涯的简陋办公室,一处埋首思索的图书馆角落,一栋承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研究楼,甚至是一间在乡村播撒科学种子的教室……科学不仅存在于结果中,更书写在人生的选择与坚持中。每一站探访,不只记录科研的成果,更试图追溯那些点燃初心、启发理想的关键瞬间。每一次对话,不止探讨“做了什么”,更深挖“为什么出发”。

以问题启迪创新

以成果回应时代

科学的本质,从不是答案的归宿,而是问题的起点。新一季《执牛耳者》以问题驱动贯穿核心,带着问题去深入科学家的工作与生活,探寻每一项重大成果背后的关键起点——是哪些问题引发了探索?是怎样的挑战撬动了创新?我们追溯科研故事中那个最初的“为什么”:一个好问题如何点燃科研的火种?一个科研成果又如何回应时代的命题?节目通过深度对话与实地叙事,在展现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与历程同时,深入科学家精神,走近科学家们的好奇、怀疑、坚守与创新等,以问题启迪创新,以成果回应时代,搭建一座通向科学的桥梁,激发全社会共同的探索热情。

《执牛耳者》记录策源之地的科技脉动,追问创新之火的思想源头。在黄浦江畔,在科学与时代交汇的高地上,我们一次次走进真实的科研现场,一次次追问,我们相信讲好科学家的故事,也是讲好中国式科技创新的故事。

来源:东方卫视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