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婴 | 故事·SHE STORY

痛经忍了十多年

子宫肿成怀孕3个月大

和膀胱、直肠粘成一团

病灶处处是雷区

稍有不慎一触即破

手术台上的她

如何“闯关”?

SHE STORY

痛经“元凶” /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要不是体检出了状况,我可能还是会忍……” 

44岁的娟娟(化名)是一名子宫腺肌症患者,痛经史长达10余年。这些年来,病情持续进展,娟娟先后尝试放置曼月乐环、口服地诺孕素等治疗,但效果不佳。
直到最近,单位体检时查出CA125指标异常升高,娟娟这才慌了神,一番打听来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王薇教授的门诊。

子宫腺肌症:

被称为“子宫内膜内异症的姐妹病”。通俗来说,本该老老实实待在子宫腔的内膜组织,却“钻”进子宫肌层中“安家”,每次月经都会在肌层内出血。随着病情加重,子宫会像吹气球一样膨大,甚至引发严重粘连,恶变风险增加,影响女性健康。

SHE STORY

/ “粘连”困局 /

B超显示,娟娟的子宫长径96毫米、厚径90毫米、宽径95毫米,相比正常子宫明显偏大;子宫后壁有个鸡蛋大小的低回声区,边界不清;侧壁、前壁等多处也有数个低回声区。盆腔MRI显示,子宫饱满增大,盆腔深部子宫浆膜面表面内异灶。

结合各项检查的结果,考虑到娟娟的长年病史和多次治疗失败的现状,王薇教授认为,不能排除病灶已腹腔内形成顽固粘连的可能性眼下,必须尽快开展手术治疗,以阻止病情进一步进展。

SHE STORY

毫米级“拆弹” /

在入院后,王薇教授团队全面完善影像学检查及血液检查,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并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在充分的肠道准备后,拟行腹腔镜探查。

当腹腔镜镜头进入盆腔的瞬间,手术室的气氛骤然紧绷——子宫增大如孕3个月大小,表面多发内异症结节,病灶与膀胱、肠管等广泛致密粘连,子宫直肠陷凹几乎完全封闭,视野和操作空间极其有限。

肠壁、尿管薄如蝉翼,超声刀的震动极易导致穿孔,经验丰富的王薇教授改用腹腔镜微型剪刀,她像做针线活一般,每次下剪前精准分辨,以毫米为进度,全神贯注地控制着每一丝力道,不让刀头多偏1度。
与此同时,手术一助徐凡副主任医师协助主刀王薇教授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助手王晓珺主治医师作为扶镜手,精准调整腹腔镜镜子,配合主刀显露每一处手术视野。助手杨美琴住院医师根据手术进度及时调整子宫位置,团队分工协作,配合有序。

一毫米、两毫米,一层、两层……手术室里,安静得只有交换器械的声音。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团队屏气凝神,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剥离,有序、缓步、小心地推进着手术进程。

直到病灶子宫被安全、完整地分离出来的那一刻,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整个团队长舒一口气:“这场‘硬仗’打赢了!”

SHE STORY

为什么坚持腹腔镜? /

术后第1天,娟娟已能下床活动。原本,一场开腹大手术在所难免,如今,娟娟的腹部只是几块创可贴,下面的伤口还没有指甲壳大。
一妇婴的医生团队、护士团队、护工阿姨对我术中术后情况密切关注,精心治疗、照料我,关心导尿管和引流管的情况,我的恢复离不开这么有爱的团队,病房宽松又干净,真的很棒!” 术后第五天,娟娟在办理出院手续时激动地表示。

“对于这类复杂的病例,开腹手术对医生更‘友好’,但患者要承受更大的切口、更长的恢复期。王薇教授坦言,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但对操作的技术要求更高。“要争取更小的创伤,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确保百分百的安全。”

王薇教授提醒,子宫腺肌症并非“忍忍就过去”的小毛病。女性朋友若出现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不孕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对于药物控制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仍是根治选择。

 关于子宫腺肌症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 

科普时间

问:什么是子宫腺肌症?

答: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等)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子宫腺肌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子宫壁增厚和子宫增大,有时甚至可能使子宫大小增加一倍或三倍。患者可能会出现痛经、月经量增多、腹部/盆腔疼痛,以及性交疼痛等症状。

问: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子宫腺肌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月经失调、子宫增大以及不孕等。

问: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答: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并无单一学说可以解释此复杂病症。

问: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方案有哪些?

答:缓解疼痛、减少出血和促进生育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治疗目标。

目前可用于子宫腺肌病治疗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口服避孕药、口服孕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中医中药等。

子宫腺肌病药物治疗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和生育要求,药物治疗时需个体化与规范化结合、长期疗效与不良反应兼顾。同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子宫腺肌病患者也需要长期管理甚至终身管理。

问:子宫腺肌症的手术治疗方案有哪些?

答: 1. 子宫全切除术:有症状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是子宫全切除术,可以经腹腔镜、开腹或经阴道完成,手术路径的选择基于子宫大小、盆腔粘连情况等多种因素的考虑。

2. 保留子宫的手术:从缓解症状和促进生育考虑,子宫腺肌病患者应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对于无法耐受长期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失败的生育年龄患者,可以选择保留子宫的手术。

与子宫肌瘤不同,子宫腺肌瘤与正常肌层分界并不清楚,病灶难以切净,这是术后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疼痛复发与残留的病灶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了延缓或减少术后的复发,需要尽可能多地切除病灶,可能进入宫腔,切除病灶。

撰稿:妇  科  徐  凡  副主任医师

         宣传部  薛宁薇

审核:王  薇  主任医师

         诸海燕  主任医师

妇科  Gynecology

王薇  主任医师
图片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LSU cancer center博士后、Cleveland Clinic和Florida Hospital临床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好医生、“南山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敬佑生命 荣耀医者”之“专科精英·妇科”。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儿医疗保健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妇科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多本学术期刊编委。
从事妇产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在妇科良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疾病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疾病的综合诊治,尤其在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诊治和微创手术(包括宫腹腔镜、单孔、达芬奇机器人等)方面,形成规范诊疗特色。主要研究领域为妇科肿瘤学、分子病毒学和肿瘤免疫学,科研方向为妇科肿瘤发生发展、转移、耐药和高危HPV感染相关疾病的机制及转化研究。
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 Genet、Cell Death Differ、Mol Ther、Oncogene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宫颈癌及卵巢癌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务院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擅长方向:宫颈癌及疑难宫颈疾病诊疗。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性治疗和妇科疑难微创手术(包括宫腹腔镜、单孔、达芬奇机器人等)。经阴式妇科手术和多种生殖道畸形矫正手术。
门诊时间

东院:周二上午、周四上午

图片

扫描二维码
进入王薇医生的专家主页
请关注:
点击底部菜单“在线自助服务”
体验“就医门户”带来的诸多便利吧!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