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寒论》众多名方中,百姓耳熟能详且经常应用的处方,非小柴胡汤莫属!

小柴胡汤有2个特殊之处:

其一它是和解剂代表方,

其二它主治的是半表半里病证。

现在就来看看什么是半表半里证?

小柴胡汤如何进行和解?

少阳病又称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是《伤寒论》六经病的三阳病证之一,排在太阳病和阳明病中间,既不属于太阳的表证,又不属于阳明的里证,而是风寒外邪从太阳经传入阳明经的中间阶段,病情发作于表里之间,所以又称半表半里证。

这个病证阶段是指外感病邪尚未清除,人体的气血已经虚弱,病邪乘正气不足就向人体内部进犯,不过,在这个半表半里的部位,有少阳经进行抵挡,不让外邪长驱直入。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因此,少阳经受到外邪侵犯,会出现胆腑及三焦的病变。

少阳病的病证

半表半里病证的特点是既有恶寒发热的表证,又有消化不良等里证,我们可以通过少阳病的症状加以了解: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是少阳病的主要症状。

其中往来寒热,热时不寒,寒时不热,寒热交作,发无定时,体温忽高忽低伴阵发性恶寒与发热,这是风寒邪气越过太阳经侵袭少阳,少阳抗邪之力较弱,正邪相争,各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似拉锯之象。

食欲减退、喜呕干呕、口苦咽干则是由于少阳胆腑受邪,肝胆气郁犯胃,胃气上逆,脾不运化所致;胸部及胁肋是少阳经脉所循行的部位,所以胸胁苦满或硬满,皆属邪伤少阳经脉,经气不利的表现。

“默默”或心烦是心中不爽、精神抑郁的一种感觉,是由于胆腑气郁,疏泄不利所致,目眩则是肝胆郁热上犯所致。

以上诸证,总由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而致。其他兼夹之证还有热入血室证,如妇女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黄疸、疟疾等。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

少阳病的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处于半表半里,临床上还常兼夹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因此,张仲景为它制定了和解少阳的治疗原则。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应法而生。

郝万山教授认为和解就是“和枢机,解郁热”之意,枢机即是表里之间的纽带,临床应用中也确实体现了和解的疗效。

小柴胡汤共七味药,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玄机,其中柴胡疏散少阳之邪,疏理少阳气郁;黄芩苦寒可清少阳胆腑郁火,柴胡配黄芩,经腑同治,外解少阳经病邪,内清胆腑郁热,相得益彰;半夏配生姜,药味皆辛散,助柴胡疏通经气,又能利胆和胃、止呕化痰;人参、甘草、大枣补气养血,增强抗病能力,扶正祛邪,半表半里之邪气不会进一步内传,真正体现了“治未病”的精髓。整个处方药性温和,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表里、疏利肝胆,堪称“和剂之祖”。

后世医家吃透小柴胡汤的立意,在众多的急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均获良效。如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后疲劳综合症、疟疾、急慢性肝炎、支气管炎、胆囊炎、胆石症、胸膜炎、中耳炎、产后低热、经期头痛、急慢性乳腺炎、睾丸炎、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眩晕综合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小柴胡汤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在调节免疫、解热抗炎、抗肿瘤、调节内分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点击就可传送查看

什么情况下不能拔牙?

图片

失控的鼓手——认识房颤

图片

先完成,再完美,不完美,也能出彩

图片
轻松一呼,知 “菌” 情
图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