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快要结束了,立志要在夏天减肥的小伙伴们都成功了吗?相信不少人的flag已经倒了,甚至还会把“锅”扔给易胖体质。
前不久,小编刷到了一条视频,大致内容是:“含一块苏打饼干30秒,看能不能尝出甜味,就能判断自己是不是易胖体质!”
这个方法看起来还挺简单的,但真的靠谱吗?今天我们从原理、研究、机制三个维度,把它科学拆解。
图源:图虫创意01、苏打饼干测试体质,靠谱吗?
简单说:不靠谱。
第一,味觉≠代谢能力。尝不尝得到甜味,主要取决于:口腔酶的多少;咀嚼时的饼干湿润程度;有没有味觉迟钝、鼻塞、饮水量不足等干扰。而这些跟是否容易胖、脂肪细胞怎么运作、胰岛素是否灵敏……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第二,唾液淀粉酶活性并不能预测肥胖风险。有研究发现,不同人群唾液淀粉酶基因(AMY1)表达不同,可能会影响对淀粉的消化效率。但这顶多影响我们吃米饭、面条之后的血糖升高速度,而非决定是否囤脂、是否燃脂、是否瘦得快。
图源:图虫创意代谢快不快,靠的是:
基础代谢率(BMR); 肌肉比例; 激素调节(如瘦素、胰岛素、甲状腺素); 脂肪细胞的数量与状态; 还有每天摄入、消耗的总热量。一个30秒的含饼干测试根本无法反映这些机制。
02、“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存在,但它不是玄学上的“命中注定”,而是身体结构+代谢反应的综合表现。
科学上,影响“易胖”的因素主要有:
遗传因素:基因决定了脂肪细胞的数量与类型,基础代谢率差异可达20%以上。 激素调节:胰岛素抵抗、瘦素不敏感,会让脂肪更易合成、难动员。 神经机制:压力激素(皮质醇)会促使脂肪在腹部堆积,形成内脏脂肪。 体成分:肌肉少、脂肪多的人,静息代谢低。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构成差异,会影响热量吸收与炎症状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我们是否容易胖的“体质”。显然,这不是“含块饼干”就能测试的。
图源:图虫创意03、肥胖与减肥的真相,其实藏在细胞里
前不久,《Nature》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研究分析了超 17万个脂肪细胞的行为变化,对比了健康、肥胖、减重三类脂肪组织状态,是目前最完整的人类脂肪组织单细胞图谱研究。
研究发现,肥胖是脂肪组织“整个生态系统”的病变,不仅仅是“多了一点脂肪”。
肥胖脂肪组织的变化包括:脂肪细胞变大,压迫血管,造成供氧不足;诱发细胞衰老,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和前体细胞;产生大量SASP(衰老相关分泌因子),如IL-6、TNF-α,导致慢性炎症;免疫细胞(如M1型巨噬细胞)大量浸润,造成免疫紊乱;基因调控网络被重构,使脂肪组织脂质储存能力增强。
图源:图虫创意一句话总结就是:胖不是“吃多了”,而是“组织整体坏了”。
Q1:那减肥能“逆转”这些损伤吗?
好消息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而且速度超出预期。
在减肥状态下,研究观察到脂肪组织的积极重塑表现:脂肪细胞体积缩小,组织张力减轻;p21等衰老标志物下降,细胞“返老还童”;炎症水平下降,SASP减少;代谢通路恢复,如脂解、β-氧化通路激活;组织变得更“年轻”、更活跃了。
这也解释了:科学减重不仅让我们瘦下来,更是从内部重建我们的代谢状态。
图源:图虫创意
Q2:为什么有些人减肥后又反弹了?
研究也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减肥不能完全“重置”脂肪组织的记忆。
尤其是:免疫细胞的“活跃记忆”仍保留;某些细胞仍保持“炎症预警”状态;基因表达网络部分固化,可能容易被重新激活。
这意味着减肥后如果恢复高糖高脂的生活方式,“反弹”会比第一次胖得更快、更狠。
04、科学减肥建议:不是吃得少,而是“修系统”
最后,给大家6条减脂建议:
1)别追求快速减重,让组织有时间重塑;
2)抗阻+有氧结合,不仅燃脂,还能激活有益细胞因子;
3)多吃抗炎食物(如鱼油、深色蔬菜、坚果),降低SASP产生;
4)控制慢性压力,管理皮质醇,避免因情绪刺激暴饮暴食;
5)规律睡眠,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和瘦素水平;
6)减肥成功后继续维护,哪怕只是每周测1次体重、走路5000步,也比“完全放飞”强。
真正的“易瘦体质”,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活方式、细胞机制和代谢状态长期优化的结果。减肥不是瘦下去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全系统的重启。
参考文献[1] Miranda AMA, McAllan L, Mazzei G, Andrew I, Davies I, Ertugrul M, Kenkre J, Kudo H, Carrelha J, Patel B, Newton S, Zhang W, Pollard A, Cross A, McCallion O, Jang M, Choi KL, Brown S, Rasool Y, Adamo M, Elkalaawy M, Jenkinson A, Mohammadi B, Hashemi M, Goldin R, Game L, Hester J, Issa F, Ryan DG, Ortega P, Ahmed AR, Batterham RL, Chambers JC, Kooner JS, Baranasic D, Noseda M, Tan T, Scott WR. Selective remodelling of the adipose niche in obesity and weight loss. Nature. 2025 Jul 9. doi: 10.1038/s41586-025-09233-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34602.
[2] Blüher M, Aras M, Aronne LJ, Batterham RL, Giorgino F, Ji L, Pietiläinen KH, Schnell O, Tonchevska E, Wilding JPH. New insights into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Aug;25(8):2058-2072. doi: 10.1111/dom.15077. Epub 2023 May 5. PMID: 37055715.
[3] Heymsfield SB, Wadden TA. Mechanisms,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N Engl J Med. 2017 Jan 19;376(3):254-266. doi: 10.1056/NEJMra1514009. PMID: 28099824.
作者:沙雯君,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雷涛,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策划&编辑:小叮当